文章解析

fēng
sān
shí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chǒu
lái
xiào
pín
huán
jiā
jīng
lín
shòu
寿
líng
shī
běn
xiào
shā
hán
dān
rén
fěi
rán
diāo
chóng
sàng
tiān
zhēn
zào
hóu
sān
nián
fèi
jīng
shén
gōng
chéng
suǒ
yòng
chǔ
chǔ
qiě
huá
shēn
wén
wáng
sòng
shēng
jiǔ
bēng
lún
ān
yǐng
zhōng
zhì
huī
chéng
jīn

译文

越国有一个丑女效仿当时的美女西施因心痛而皱眉的样子,结果回家时把邻居们吓坏了。寿陵的一个少年去学邯郸人走路,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写诗作词追求文藻华丽却忽略了实际内容的人,只是追求一些雕虫小技,却没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作诗在形式上雕琢,如同在棘刺上雕刻沐猴一样,费时而不实用。成功了也没有用处,只能满足暂时的虚荣。周代《诗经》那种朴质的诗风多好呀,可惜它早已衰亡沦没了。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像理解楚国石匠那样理解我的郢人呢?让我改变当今文风,恢复古代的风气吧。

逐句剖析

"丑女来效颦":越国有一个丑女效仿当时的美女西施因心痛而皱眉的样子,

# 丑女来效颦:“丑女”二句:《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皱眉),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认为这样很美),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去之走(逃跑)。”这个故事成为后世“丑女效颦”的典故,意谓单从表面学习模仿,想弄巧反成拙。颦:皱眉头。

"还家惊四邻":结果回家时把邻居们吓坏了。

"寿陵失本步":寿陵的一个少年去学邯郸人走路,

# 寿陵失本步:“寿陵”二句:《庄子·秋水》:“子独(难道)不闻夫寿陵余子(未应丁夫者)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个故事成为后世“邯郸学步”的典故,意谓一味模仿,不仅学而无成还会失掉固有本色。寿陵:古时燕国的城邑。

"笑杀邯郸人":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

"一曲斐然子":写诗作词追求文藻华丽却忽略了实际内容的人,

# 一曲斐然子:“一曲”二句:谓以生硬的方法,费尽功夫,完成一篇形式华丽浮靡的小作品,失去文章的自然本性。典出西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子,小貌。一曲:指一首诗歌。

"雕虫丧天真":只是追求一些雕虫小技,却没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

# 雕虫:即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

"棘刺造沐猴":作诗在形式上雕琢,如同在棘刺上雕刻沐猴一样,

# 棘刺造沐猴:“棘刺”二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悦之,养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晴天阴处)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能容其锋,难以制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端以削,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这个故事成为后世“棘刺沐猴”的典故,意谓虚妄欺骗或艰辛而又难成的事业。沐猴:即猕猴。

"三年费精神":费时而不实用。

"功成无所用":成功了也没有用处,

# 功成无所用:暗用《庄子·列御寇》中“屠龙之技”的典故: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杀龙,耗尽了千金家产,用了三年时间,学成了屠龙的本领却没有用武之处。意谓高超而没有实用价值的技艺。

"楚楚且华身":只能满足暂时的虚荣。

# 楚楚:鲜明貌。

"大雅思文王":周代《诗经》那种朴质的诗风多好呀,

# 大雅思文王:“大雅”二句:痛惜雅颂风骨沦丧,亟望诗风能复古道。此二句为错综倒装句,语义为赞美周文王的雅颂之诗风,早已沦丧,令人思念。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颂声久崩沦":可惜它早已衰亡沦没了。

# 崩沦:衰落。

"安得郢中质":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像理解楚国石匠那样理解我的郢人呢?

# 安得郢中质:“安得”二句:《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其从者曰:“郢人垩漫(用白泥涂饰)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挥动斧子)成风,听(任随)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招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斫的对象)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这个故事后世成为典故,以“运斤(斧子)成风”谓精湛的技艺,高明的手段;以“郢中之质”谓施展技艺一手段的必要合作者。安得:怎能得到。质:这里指施展技艺的对象。

"一挥成斧斤":让我改变当今文风,恢复古代的风气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其三十五)》是李白阐述他诗歌创作理论主张的一首论诗诗。诗中运用了“丑女效颦”“寿陵学步”“雕虫篆刻”“棘刺沐猴”“屠龙之技”“匠石运斤”等六个典故。此诗以辛辣的笔触批判了唐代诗坛因科举取士而形成的矫饰浮靡之风,通过一系列寓言典故讽刺盲目模仿与雕琢辞藻的创作弊端,呼吁诗歌回归《诗经》雅颂传统中的自然天真与社会关怀。前四句以“丑女效颦”“邯郸学步”的典故,揭露模仿之滑稽荒诞;中六句借“雕虫小技”“棘刺沐猴”的寓言,抨击追求华丽形式却丧失思想深度的创作现象;末四句则以“郢人运斤”的典故收束,寄托对复古革新、返璞归真的艺术理想。全诗语言犀利诙谐,典故层叠而意脉贯通,既展现了李白对诗歌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也体现其反对形式主义、追求天然本真的美学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风(其三十五)》是李白出蜀漫游的天宝中后期(742-756),针对开元以降诗坛盛行的效颦成风的模拟习气与雕饰过甚的绮靡文风,以《庄子》寓言重构的讽喻手法,对当时文坛的矫饰倾向进行美学批判。天宝年间诗坛虽承续开元气象,却渐显“风流婉丽”的齐梁体格泛滥之势,文人争相摹拟六朝声律而失却天真,李白借“丑女效颦”“邯郸学步”等典故,既讽刺机械模仿的创作陋习,更暗喻科举诗赋取士制度下文人追求浮华虚名的功利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其三十五)》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组诗中的第三十五首,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盛唐诗歌创作风气的批判与革新主张。全诗通过三重递进式结构展开论述:首四句以“丑女效颦”“邯郸学步”典故入题,讽刺盲目模仿导致创作失真的文坛痼疾(典出《庄子》寓言);中六句借“棘刺造猴”“雕虫丧天真”等意象(典出《韩非子》),揭露科举诗赋取士制度下文人为求功名而雕琢浮华、背离诗教本质的功利心态;末四句以“大雅思文王”为旨归,呼吁重建《诗经》雅颂传统,并以“郢中质”典故(典出《庄子·徐无鬼》)暗喻知音难遇的革新困境。全诗以六个典故构建起对形式主义文风的解构体系,直指科举制度下诗赋沦为“楚楚且华身”的仕进工具,其犀利批判不仅针对创作方法论,更深层指向诗歌社会责任与文人精神价值的失落,最终在“复古道”的呼声中彰显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学理想。

2. 写作手法

典故:前四句通过“丑女效颦”、“寿陵学步”两个典故嘲笑那些没有出息地模仿他人的所谓诗人及诗作,丑上加丑,弄巧成拙,连自己的本相也失却了。反问:篇结尾二句诗人通过反问的形式运用“郢中之质”、“运斤成风”的典故抒发感慨。反讽:“惊四邻”、“笑杀人”加重了批判讽刺的力量。

3. 分段赏析

诗歌前四句借“丑女效颦”“寿陵学步”典故,嘲讽盲目模仿者不仅徒增丑陋,更丧失本真。李白以“惊四邻”“笑杀人”的夸张笔触,构建出讽刺性极强的戏剧画面,强化了仿效带来的荒诞后果。第五、六句化用“雕虫篆刻”之典,直指专攻形式的创作者:其“斐然子”般的绮丽诗章实为雕琢小技,沉溺此道者既悖离“壮夫不为”的创作准则,亦损害诗文应有的清新真淳。第七至十句明引“棘刺沐猴”、暗扣“屠龙技”之典,揭示刻意雕琢的本质——如同棘尖刻猴与屠龙奇术,皆为耗费光阴却无实际价值的虚妄之举。诗人犀利戳穿此类创作的真实动机:“楚楚且华身”,即以浮华词藻装点门面,谋求个人虚荣,全然背离“诗言志”的创作本源。第十一、十二句直陈“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借《诗经》“大雅”“颂”的周代传统,申明对质朴诗风的追怀。此二句未用典故却直抵诗论核心,与其《古风·大雅久不作》中的诗史观形成互文。结尾两句“郢中质”“运斤成风”的典故反问,既展露革新诗风的强烈抱负,亦暗含知音难觅的悲慨:纵有运斤神技,若无郢人般能承古开新的同道,又如何实现扭转文风的宏愿?全诗层层递进,在典故的错落铺陈中,完成了对形式主义诗风的系统批判与对诗歌本真精神的深情召唤。

4. 作品点评

《古风(其三十五)》此诗在体式上属于“古风”,即“古诗”,内容上追索上古诗歌的精神传统,手法上借助密集典故展开思辨,语言上凝练古朴、意蕴深闳。这些元素的融合,铸就了此诗浑厚质朴、返本归元的艺术基调。在古代论诗诗中,无论其思想内蕴、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都有着独具的精到之处。该诗不仅是解读李白文学观的核心文本,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它对于推动唐代诗歌的革新、亦对推动唐代诗歌攀登古典诗歌艺术巅峰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盖讥世之作诗赋者,不过藉此以取科第、干禄位而已,何益于世教哉?太白尝论诗曰:“将复古道,非我而谁?”《雅》《颂》之作,太白自负者如此,然安得《雅》《颂》之人识之,使郢中之质能当匠石之运斤耶?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讥世之文章无补风教,而因追思《大雅》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

下一篇:唐·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宗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