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披梦泽云":清晨披着梦泽湖畔的云霭,
"笠钓青茫茫":戴着斗笠在苍茫青碧的水面上垂钓。
"寻丝得双鲤":顺着钓线拉起,竟得到一对鲤鱼,
"中有三元章":剖开鱼腹,里面藏着“三元章”。
"篆字若丹蛇":章上的篆文字体蜿蜒如红色的蛇儿,
"逸势如飞翔":笔势超逸灵动,仿佛要振翅飞翔。
"归来问天老":返回后向天帝请教,
"奥义不可量":其中蕴含的深奥义理,实在难以估量。
"金刀割青素":用金刀割开包裹灵文的青色帛书,
"灵文烂煌煌":那神圣的文字顿时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咽服十二环":吞服了十二枚玉环,
"奄见仙人房":转眼间便见到了仙人居住的宫阙。
"暮跨紫鳞去":傍晚时分,骑乘着遍体紫鳞的神物离去,
"海气侵肌凉":海上的雾气袭来,肌肤感到阵阵清凉。
"龙子善变化":龙子精通变化之术,
"化作梅花妆":竟化作女子妆容,额间点着精致的梅花钿。
"赠我累累珠":赠予我一串串明珠,
"靡靡明月光":每颗都像明月般流转着细密柔和的光泽。
"劝我穿绛缕":还劝我将红色丝绳系在腰间,
"系作裙间珰":作为裙裳装饰的飘带。
"挹子以携去":牵着我的手带我同去,
"谈笑闻遗香":一路谈笑间,衣袂间还留存着淡淡的仙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以清晨场景开篇:诗人披着梦泽的云霭,戴着斗笠在苍茫水面上垂钓,意外钓到双鲤,鱼腹中竟藏有“三元章”神秘道经。这里“梦泽”“青茫茫”勾勒出水天相接的辽阔画面,“双鲤”暗合古人“鱼传尺素”的意象,将平凡的垂钓升华为奇遇的开端。中间八句“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聚焦仙书细节与探求过程:鱼腹中的文字如丹蛇蜿蜒,笔势灵动欲飞;诗人持书请教天老,却觉其中奥义深不可测。用金刀剖开帛书,灵文绽放光芒;服下十二环仙药后,竟突然得见仙人居所。“丹蛇”“飞翔”的比喻让仙书更显灵动,“烂煌煌”以视觉冲击突出仙书非凡,“奄见”则强化了奇幻的突然性。后八句“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裆。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转向与仙人的互动:傍晚骑紫鳞鱼离去,海风带来清凉;龙子善变,化作女子梅花妆的模样,赠予明珠如明月般璀璨,又劝诗人系上红绳作裙饰。最后拉诗人同游,谈笑间留下阵阵香气。这里“紫鳞”“海气”延续奇幻氛围,“梅花妆”的细节将龙子拟人化,珍珠“明月光”的比喻、红绳“裙间裆”的生活化描写,以及“遗香”的余韵,都让仙人的形象亲切生动,传递出对仙凡交融、美好际遇的向往。
下一篇: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