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弄紫沂海":东方朔啊东方朔,您清晨在紫沂海游玩,
# 朝弄紫沂海:一作朝驾碧鸾车。沂:一作泥。
"夕披丹霞裳":把衣服弄脏,黄昏却披上了彩霞纺织的衣裳。
"挥手折若木":您手中挥动着昆仑山上的琼枝,
# 若木:传说日入处的树木。语出《山海经·大荒北经》。
"拂此西日光":让落日的光辉婆娑起舞。
"云卧游八极":您乘着云彩的卧铺,游遍了天堂,
# 云卧游八极:即游八极而卧云山,意谓漫游四海,栖居林泉。卧:一作举。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玉颜已千霜":到如今已经经过千年的风霜,依旧容颜如玉发光。
# 已千:一作如清。
"飘飘入无倪":飘飘然,入天宫,
# 倪:边际。
"稽首祈上皇":见上皇,作个揖,给他面子一点亮。
# 上皇:天帝。
"呼我游太素":您叫我与您一起游天堂,
# 太素:指太素宫。道教仙尊所居。
"玉杯赐琼浆":天天饮我玉杯琼浆,天天醉千场。
"一餐历万岁":天堂一顿饭,人间已万年,
"何用还故乡":何必回故乡。
"永随长风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 永随长风去:“永随长风去”二句:一本无此二句。
"天外恣飘扬":游戏在天堂,心情如阳光灿烂。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游仙诗。主题围绕着诗人对奇幻仙境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篇描述诗人朝暮在紫泥海、披丹霞裳的奇幻活动,凸显了诗人对自由仙境生活的极度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运用了东方朔成仙的典故。东方朔是汉代奇人,行为放诞、言语诙谐,却常以超脱之态面对世间,内心实则对现实有所不满,又渴望自由。李白借这一典故,以东方朔自比。“朝弄紫泥海”等奇幻经历,如同东方朔的荒诞行径,暗喻他对现实的不满与隐忧。而“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则和东方朔洒脱不羁、追求自由的精神契合,表达出李白对摆脱现实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精神诉求。意象组合:“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运用了意象组合手法。“紫泥海”“丹霞裳”“若木”“西日光”等意象奇幻瑰丽。早晨在紫泥海嬉戏,傍晚披着丹霞裳,这些意象营造出绚烂多彩的氛围;挥手折若木、拂西日光,更展现出超凡的能力和潇洒的姿态。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长风”这一意象具有自由、灵动、无拘无束的特点,诗人借“长风”表达自己的志向。他希望像长风一样,永远自由自在地飘向天外,不受世俗的羁绊和约束。此句鲜明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热烈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超脱。
3. 分段赏析
“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开篇通过描写诗人早晨在紫泥海嬉戏、傍晚披丹霞裳,以及挥手折若木、拂西日光的奇幻行为,营造出神秘、瑰丽的氛围,展现出诗人生活的奇幻与自在,体现出其超凡的能力和潇洒的姿态,为全诗奠定了奇幻浪漫的基调。“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云卧游八极”描绘出诗人如云般自在遨游八方的情景,表现出其逍遥的心境。“玉颜已千霜”暗示诗人历经漫长岁月,增添了沧桑感。“飘飘入无倪”进一步强调其进入无边无际的空间,“稽首祈上皇”则体现出对天帝的敬畏和祈求,引出后续进入仙境的情节。“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一餐历万岁”天帝呼唤诗人到太素之地游玩,赐予玉杯琼浆,诗人吃一顿饭就历经万年。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出仙境的奢华和时间的漫长,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超凡脱俗,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享受。“何用还故乡。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诗人发出“何用还故乡”的感慨,表明对故乡的羁绊已淡化,决心永远随长风在天外自由飘扬。此段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奇幻仙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