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í
shǒu
jiǔ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iāng
piàn
shí
qīng
tiān
sǎo
huà
píng
shī
liú
wàn
绿
jǐn
tái
shēng

译文

江祖山中有一块奇石,它的倒影在碧空的映衬下如同一座花屏。题在石上流传千古的诗,字迹上也长满了碧绿的苔藓。

逐句剖析

"江祖一片石":江祖山中有一块奇石,

# 一片石:江祖山中有一奇石,从水流中突出,有数十丈,相传上面留有仙人的遗迹,称为江祖石。,江祖:山名,位于贵池县西南方向。

"青天扫画屏":它的倒影在碧空的映衬下如同一座花屏。

"题诗留万古":题在石上流传千古的诗,

"绿字锦苔生":字迹上也长满了碧绿的苔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浦歌十七首(其九)》其九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是这组组诗中的重要篇章。李白一生钟情于游历山川,天宝、上元年间,曾五次踏足秋浦(今池州市贵池区,因秋浦河得名),这片土地的山川风物与民俗风情深深吸引着他,在此留下诸多诗篇,《秋浦歌十七首(其九)》便是其游秋浦时的代表作,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第三次游秋浦期间。此组诗内容极为丰富,从各个角度展现了秋浦的独特魅力,而其九更是别具一格,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当地景色,同时,复杂深沉的情感也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白,这位热爱游历的唐代大诗人,人生充满起伏。在天宝至上元年间,他五次到访秋浦(今池州市贵池区)。此地因秋浦河得名,山川灵秀,令李白沉醉。明嘉靖、万历年间的《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录了他的游历。《秋浦歌十七首(其九)》创作于天宝八年至十四年,正值他第三次游秋浦,彼时他经历了被唐玄宗征召又遭排挤赐金放还,复杂经历促使他将情感融入秋浦山水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秋浦的江祖石等独特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迷人魅力,营造出优美的自然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浦山川风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这看似单纯的写景背后,隐现着李白忧国伤时的情怀,体现出当时社会或许存在诸多问题,诗人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只能借景抒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青天扫画屏”一句巧用比喻。诗人将倒映在江水中的江祖石比作在青天上涂抹而成的画屏。以青天为广阔背景,把江祖石倒映水中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江祖石的美丽与独特,使景物描写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烘托:通过对江祖石周边环境,如江水、青天等的描写来烘托江祖石。江水的澄澈映衬出江祖石的挺拔秀丽,青天的辽阔更凸显江祖石的雄伟壮观,多角度展现江祖石的魅力,也间接抒发了诗人对其喜爱之情。借景抒情:全诗描绘秋浦的江祖石等景色,表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实则借景抒发诗人内心复杂情感。对秋浦美景的喜爱,背后或许隐藏着对现实的无奈、忧国伤时的感慨以及自身身世悲凉之叹,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江祖一片石”,直接点出江祖石这一独特景观。江祖石高数丈,从水中突兀而起,在李白笔下,它宛如一个独特的存在,吸引着诗人目光。“青天扫画屏”堪称妙笔,诗人将倒映在水中的江祖石比作青天中涂抹的画屏,以青天为背景,生动展现出江祖石倒映水中的绝美姿态,水天交融,画面壮阔又秀丽,让人对江祖石的形态有了直观且深刻的印象。后两句“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李白面对如此美景,诗兴大发,题诗于此,希望诗篇能流传万古。“绿字锦苔生”描绘出随着时间推移,青苔慢慢爬上题诗之处,为诗歌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这不仅体现李白对自身诗作的自信,也侧面反映出江祖石景致的独特魅力,值得他以诗留念。整首诗通过对江祖石的描绘,展现出李白对秋浦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借题诗留名,流露出其渴望在文学上千古留名,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复杂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 【都者换分】》

下一篇:唐·李白《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见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