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关饶风沙":胡地向来以多风沙著称,
# 胡关饶风沙:“胡关”二句:谓边关之地多风沙,历来萧条凄凉。胡关:近胡地之关,如雁门、玉门,阳关之类。此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饶:多。
"萧索竟终古":自古以来都是荒芜之地。
# 终古:久远。终:尽。,萧索:凄凉。
"木落秋草黄":在霜凋木叶秋草已黄的时候,
"登高望戎虏":登高远望,以防胡人的进犯。
# 戎虏:敌方军队。
"荒城空大漠":只见大漠里边城空荒残破,
"边邑无遗堵":邑无遗堵。
# 遗堵:经过战争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
"白骨横千霜":皑皑的白骨堆集如山,
# 白骨横千霜:“白骨”二句:言白骨堆积如山,遮蔽了草木。横:充溢。千霜:即千年。
"嵯峨蔽榛莽":被丛生的荆棘掩遮着。
# 榛莽:草木荆棘丛生。,嵯峨:本指山峰高峻,这里形容白骨堆积如山。
"借问谁凌虐":借问这是谁如此暴虐无道,
# 借问:向人询问。
"天骄毒威武":原来是胡人下此毒手。
# 天骄:指胡人。汉朝称匈奴为“天之骄子”,简称天骄。见《汉书·匈奴传》。
"赫怒我圣皇":我圣皇赫然大怒,
# 圣皇:指唐玄宗。,赫怒:发怒。这里为使动用法,即激怒。
"劳师事鼙鼓":决定派大军前去征讨。
# 鼙鼓:古代军中所用的军鼓,此借指战争。,劳师:动用军队。师:军队。
"阳和变杀气":顿时间阳和变为杀气,
# 阳和:阴阳中和。此指太平景象。
"发卒骚中土":征发士卒哭嚎一片,骚扰不安。
"三十六万人":三十六万士卒,被征入伍,
"哀哀泪如雨":哭声动天,泪如雨降。
"且悲就行役":大量的劳力都去行军打仗,
# 行役:此指行军打仗。
"安得营农圃":还有谁在家种田?
# 安得营农圃:言怎么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呢。农:农事。圃:瓜果菜地。
"不见征戍儿":君不见征戍的战士的悲惨处境,
# 征戍:远行屯守边疆。
"岂知关山苦":岂能知守卫关山的艰苦。
# 岂知关山苦:一本此下有四句:争锋徒死节。秉钺皆庸竖。战士死蒿莱。将军获圭组。
"李牧今不在":可惜当今没有像李牧这样的守边良将,
# 李牧:战国时赵国名将。长期驻守代郡、雁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匈奴小入,佯败不胜。单于得知,率大兵来攻,李牧为奇阵,张左右军包抄,大破匈奴十多万骑兵,单于逃走,后十多年不敢侵扰赵边城。后秦用反间计,言李牧欲反,赵王迁使赵葱、颜聚代李牧。牧不受命,被秘密逮捕杀害。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虏赵王迁,遂灭赵。
"边人饲豺虎":使得边塞的军民都为豺虎般的胡兵所斩杀蹂躏。
# 豺虎:指胡兵。,边人:边地的人民和驻守的战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胡地边关风沙弥漫、萧索荒凉的景象,以及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如城池荒废、白骨横陈。诗人通过描写“征戍儿”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边地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能和战争的批判。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胡关饶风沙,萧瑟竟终古”,宛如电影的特写镜头,为读者呈现出飞沙无垠、卷地扑面的震撼画面。一个“饶”字,精准地描绘出边塞关山风沙弥漫的显著特点,而“萧瑟竟终古”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强调边地从古至今都被这种氛围笼罩,让读者切实感受到边地的荒远与环境的艰苦,自然引发对边民在和平及战乱时期不同境遇的联想。“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既点明了秋季这一特定季节,又暗示草黄马肥之时正是虏骑来犯的危险时刻,故而需要登高瞭望,时刻戒备。在此处,诗人并未直接刻画戍边将士,而是通过对胡关风沙、萧瑟氛围以及秋草木落的描写来渲染紧张的战争气氛,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别具深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从战争造成的后果入手,勾勒出荒城大漠中庐舍沦为废墟的悲凉景象,展现出战争对边地城镇的严重破坏。“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则着重描绘了战场的凄惨场景,累累白骨历经千年,在榛莽中若隐若现,与荒城大漠相互映衬,共同交织成一幅白骨黄沙、榛莽苍茫、色彩强烈的悲惨画面。“千霜”与前文的“终古”相呼应,有力地揭示了战乱频繁给“征戍儿”带来的巨大痛苦,深刻地批判了不义战争的罪恶本质。“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以设问的方式开篇,明确指出在胡关之地倚恃武力侵凌肆虐的正是所谓的“天骄”。“圣皇忿威武,勃然启甲兵。”表明圣皇因“天骄”的侵犯而震怒,起兵迎敌,但战争的爆发却使“阳和变杀气”,原本祥和宁静的生活与气氛被破坏,“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广大人民陷入战争的劫难之中。最后“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这一深沉的感叹,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体现了诗人忧国悯民的博大情怀以及反对不义战争的崇高思想。最后两句“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诗人以“李牧今不在”作结,李牧作为战国时赵国大破匈奴、威震边塞的名将,与当下朝廷无法任用良将保卫边疆形成鲜明对比。“边人饲豺虎”形象地描绘出边民在凶残敌人的侵害下,如同被投喂给豺虎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惨处境。此句在全诗前面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而来,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以及诗人对现实的深邃观察与认识,表达了对朝廷不能任用贤能将才的不满与对边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3.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深沉。诗人以边关的荒凉景象和百姓的悲惨遭遇为切入点,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者的无能,表达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艺术上,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了李白诗歌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一面。
# 萧云:此篇当为哥舒翰败石堡而作,其旨微而显欤!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此亦约略言开、天数十年间用兵吐蕃之概,叹中外之骚敝耳。指石堡一役言,则非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天宝中,上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言:坚守难攻。董延光自请攻之,不克。复命哥舒翰攻而拔之,获吐蕃四百人,而唐兵死亡略尽。其后,世为仇敌矣。诗为开边垂戒。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诗极言边塞之惨,中同直人时事,字字沉痛,与与杜甫《前出塞》参看,别本多四句,语尽而露。诗词意已足,不当更益。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述用兵开边之事,讥明皇黩武,则天宝初年事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叙来凄惨,使人肝胆凛烈。严沧浪口:此首可与老杜《塞上》诸篇伯仲。
清王琦《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五》
下一篇:唐·李白《感遇四首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