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shí
jiǔ
shǒu
sān
shí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án
shēng
yōu
yuán
zhòng
cǎo
gòng
suī
zhào
yáng
chūn
huī
bēi
gāo
qiū
yuè
fēi
shuāng
zǎo
绿
yàn
kǒng
xiū
xiē
ruò
qīng
fēng
chuī
xiāng
wèi
shuí

译文

孤独的兰草生长在幽深园中,与杂乱的野草一同荒芜埋没。虽然沐浴着春日暖阳的光辉,但很快就为秋天的到来而发愁。飞落的寒霜早早淅沥而下,鲜绿的姿容恐怕即将凋零。如果没有清风吹拂,兰花的香气又能为谁散发。

逐句剖析

"孤兰生幽园":孤独的兰草生长在幽深园中,

"众草共芜没":与杂乱的野草一同荒芜埋没。

"虽照阳春晖":虽然沐浴着春日暖阳的光辉,

"复悲高秋月":但很快就为秋天的到来而发愁。

# 高秋:九月。

"飞霜早淅沥":飞落的寒霜早早淅沥而下,

# 淅沥:雨雪细下的样子。

"绿艳恐休歇":鲜绿的姿容恐怕即将凋零。

# 绿艳:指兰的叶和花。此处以修饰词代中心词。

"若无清风吹":如果没有清风吹拂,

"香气为谁发":兰花的香气又能为谁散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其五十九首(其三十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属《古风》组诗之一。此诗以孤兰为吟咏对象,借其幽居荒园、与众草芜没的境遇,隐喻高洁之士在庸俗环境中的孤独与困境。前四句点明孤兰生于幽僻之地,虽沐阳春之晖,却忧高秋寒月,暗喻才士虽逢明时仍怀忧患;后四句以“飞霜淅沥”“绿艳休歇”等意象,渲染严酷环境对芳洁的摧折,末句“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以反问收束,既叹知音难遇,亦抒怀才不遇之愤。全诗运用比兴、拟人等手法,将孤兰的生存困境与士人的精神坚守相熔铸,语言简劲凝练,意境孤傲清冷,是李白托物言志诗中的代表作,体现了其“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诗风与深沉的生命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复悲高秋月”赋予孤兰以情感,使其忧惧秋寒如人之感怀身世。对比:“孤兰”与“众草”形成高洁与庸常的强烈反差,强化孤芳难容的悲剧性。象征:“飞霜”象征外部环境的摧折,“清风”暗喻赏识者的援引,物象承载深层寓意。托物言志:诗人以“孤兰”自比,描绘孤兰生长在幽静的园子里,与众多杂草一同生长甚至被埋没。“孤兰”象征着诗人自己,尽管拥有如兰花般的美好品质和才华,却如同孤兰在杂草中难以凸显,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处境的感慨。同时,借孤兰担心飞霜来临、芳华消逝,以及若无清风吹拂香气无人知晓,抒发自己渴望被赏识、才华得以施展的心情,托孤兰以言自身之志。

2. 分段赏析

首二句“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以孤兰与众草的对比奠定全诗基调,凸显高洁者的孤独;三、四句“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转折,写孤兰虽沐春光却预感秋寒,暗喻才士对时局变迁的敏锐洞察;五、六句“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以“飞霜”的凌厉与“绿艳”的脆弱构成张力,喻指严酷现实对美好生命的威胁;末二句“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直抒胸臆,以兰香无风不散喻才士无伯乐不显,反问中饱含激愤与期待。全诗四联层层递进,由境及情,由隐至显,物我交融间尽显李白孤傲不屈的精神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