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入青天":高耸的楼阁直插云霄,
"下有白玉堂":下方是雕饰精美的白玉厅堂。
# 白玉堂:喻指富贵人家的邸宅。
"明月看欲堕":明月低垂似欲坠落,
"当窗悬清光":清辉透过窗户洒落屋内。
"遥夜一美人":漫漫长夜里有一位佳人,
# 遥夜:长夜也。
"罗衣沾秋霜":罗衣单薄沾满秋霜。
"含情弄柔瑟":她含情脉脉拨动琴弦,
"弹作陌上桑":弹奏起《陌上桑》的曲调。
# 陌上桑:乐府相和歌曲,是汉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内容写一太守在路上调戏采桑女子罗敷,遭到拒绝的故事。
"弦声何激烈":琴声激烈,
"风捲绕飞梁":如风卷绕房梁。
# 绕飞梁:《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行人皆踯躅":行人驻足倾听,
# 踯躅:徘徊不进貌。
"栖鸟起回翔":栖鸟惊飞盘旋。
"但写妾意苦":曲中只诉说女子内心的苦楚,
"莫辞此曲伤":不避讳这旋律的哀伤。
"愿逢同心者":只愿遇到心意相通之人,
"飞作紫鸳鸯":化作紫鸳鸯比翼双飞。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宫怨为题材的五言古诗。诗歌通过深夜高楼中女子弹奏《陌上桑》的场景,以冰清玉洁的物象(高楼、明月、白玉堂)烘托人物的高雅孤寂,借琴声的激烈回荡与行人驻足、栖鸟惊飞的细节,暗示女子内心积郁的哀愁。全篇以"愿逢同心者"的直抒胸臆作结,既延续了《古诗十九首》对知音难觅的慨叹,又通过"紫鸳鸯"的意象寄托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展现了对生命孤独本质的观照。
2. 写作手法
用典:“弹作陌上桑”直接化用汉乐府《陌上桑》典故。原诗通过罗敷女智拒太守的情节,塑造了坚贞聪慧的女性形象。李白将这一经典叙事转化为纯粹的音乐意象——美人弹奏《陌上桑》的琴声,既暗示了人物如罗敷般的高洁品格,又以“弦声激烈”的听觉渲染,赋予静态场景以戏剧张力。
3. 分段赏析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开篇以浓墨重彩勾勒环境。“高楼入青天”极写楼之高耸,仿佛与青天相接,尽显开阔高远;“下有白玉堂”则转写楼下,以“白玉”饰“堂”,既见居所的雅致,又暗含洁净无瑕之意。后两句聚焦月色:“明月看欲堕”写月亮仿佛摇摇欲坠,带着几分动态的朦胧;“当窗悬清光”则将月光定格在窗前,清辉遍洒,为后文人物出场铺就一片澄澈而略带清冷的背景。四句以“高楼”“青天”“白玉堂”“明月”“清光”等意象,共同营造出高洁、幽静的氛围,既见景物之美,又暗衬人物的清雅气质。“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由景转入人,引出核心人物与事件。“遥夜”点出时间,“美人”为人物定位;“罗衣”显其仪态雅致,“沾秋霜”既点明秋夜时令,又以霜的洁白清冷为美人添一份清寂之美,静态中透着孤高。“含情弄柔瑟”一句尤妙:“柔瑟”既写瑟的雅致,也暗合弹瑟者的温婉;“弄”字而非“弹”,见出动作的轻柔随性,而“含情”二字,更将美人的心事融入指尖,动态中藏着细腻的情感。弹唱的《陌上桑》是汉代乐府名篇,写罗敷对丈夫的深情,诗人借此曲暗示美人的心事——正如罗敷忠于爱情,她也在借曲抒发对真挚情感的期盼。“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全力描摹瑟声的感染力。“何激烈”以反问强调弦声的激昂,“风卷绕飞梁”则以比喻写声——瑟声如风般激荡,盘旋于屋梁之上,既见声音的强劲,又显其悠扬不散。更妙在侧面烘托:行人听到弦声,不禁驻足徘徊(“踯躅”);栖息的鸟儿被惊动,盘旋飞翔(“回翔”)。人与鸟皆被瑟声牵动,足见其穿透力之强,无需直写“动听”,却让读者于虚实之间感受到瑟声的震撼力,堪称“以形写声”的典范。“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以美人的口吻直抒胸臆,点出曲中真意。“但写妾意苦”,直言瑟声所传是自己的愁苦;“莫辞此曲伤”,则恳请听者勿怪曲调悲伤——两句将“苦”与“伤”托出,让前文的弦声有了情感落点。末两句“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终于道出核心愿望:盼望遇到心意相通之人,像紫鸳鸯那样双宿双飞。“紫鸳鸯”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形象的比喻收束,既回应了《陌上桑》的深情主题,又让美人的期盼显得真挚而热切。从弹瑟寄情到直抒胸臆,情感层层递进,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