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shí
jiǔ
shǒu
shí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huáng
zǒu
dōng
míng
bái
luò
西
hǎi
shì
chuān
liú
guāng
piāo
xiāng
dài
chūn
róng
shě
qiū
shuāi
gǎi
rén
shēng
fēi
hán
sōng
nián
mào
cháng
zài
dāng
chéng
yún
chī
jǐng
zhù
guāng
cǎi

译文

黄河流入东海,白日沉于西海。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飘忽而逝,时不我待。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满头白发已改变了我的容貌。人的一生不是年年常青的寒松,青春哪里能够长在。我欲乘飞龙而去,这样就能让青春永放光彩。

逐句剖析

"黄河走东溟":黄河流入东海,

# 东溟:即东海。

"白日落西海":白日沉于西海。

"逝川与流光":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

# 逝川与流光:喻失去的光阴。

"飘忽不相待":飘忽而逝,时不我待。

"春容舍我去":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

# 春容:少年之容。

"秋发已衰改":满头白发已改变了我的容貌。

# 秋发:衰暮之发。

"人生非寒松":人的一生不是年年常青的寒松,

"年貌岂长在":青春哪里能够长在。

"吾当乘云螭":我欲乘飞龙而去,

# 云螭:云中之龙。螭,传说中的独角龙。

"吸景驻光彩":这样就能让青春永放光彩。

# 吸景驻光彩:谓阻止太阳运行,即让时光停止。这里,吸与驻同义,都是阻止之义;景与光彩同义,都指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风诗,借黄河东逝、白日西沉的宏大意象,抒写对时光流逝与生命短暂的哲思。前四句以“黄河走东溟”“逝川与流光”起兴,铺陈天地流转的永恒之势;中四句“春容舍我去”“人生非寒松”直击容颜易老、人生无常的哀感;末句“乘云螭”“吸景驻光彩”以奇幻想象突破时空桎梏,彰显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全诗以宇宙视角观照生命,在“逝者如斯”的传统母题中注入“逆天驻光”的壮逸情怀,其“黄河-寒松-云螭”的意象链与“现实-无奈-超脱”的情感层递,展现了盛唐诗歌“气象雄浑,思接天人”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组诗第十一首,属诗人借古风体抒怀言志之作。李白一生漫游求仕,历经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的沧桑巨变,其《古风》系列多作于中年后,融汇对时局、人生的深刻观照。此诗以“黄河东流”“白日西沉”起兴,暗合诗人“赐金放还”后理想受挫、岁月蹉跎的境遇。诗中“春容舍我”“秋发衰改”等句,折射其壮年志气消磨、鬓发渐衰的真实状态;而“乘云螭”“驻光彩”的奇幻想象,则延续了李白“谪仙人”式的精神突围,既是对盛唐气象渐衰的隐喻,亦是对个体生命超越时空局限的终极追问。全诗凝聚了李白仕途失意后对生命本质的哲思,是其“古风”诗中探讨永恒与瞬息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诗,也是一首哲理咏怀诗。全诗以黄河东逝、白日西沉的宏大意象起兴,通过“春容秋改”的岁月流转与“人生非寒松”的生命对照,揭示时光无情、人生短暂的永恒命题,最终以“乘云螭”“驻光彩”的奇幻想象,表达超越时空、永驻青春的浪漫追求。诗中借自然之景(黄河、白日、寒松)与神话意象(云螭),在“逝者如斯”的传统哀叹中注入“逆天驻景”的壮逸精神,既抒发了对生命易逝的深沉感慨,又展现了李白特有的豪放超脱之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通过“春容”与“秋发”的强烈对比,直观展现青春易老、生命凋零的残酷现实。比喻:“逝川与流光”将时间比作奔流的河川,以“飘忽不相待”强化其转瞬即逝的特性,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哲理意味。反衬:“人生非寒松”以松树耐寒常青的物性反衬人类“年貌岂长在”的短暂,突出生命脆弱与自然的永恒张力。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以壮阔的天地意象开篇,“走”“落”二字动态描摹时空不可逆的流逝;三四句“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直引孔子“逝者如斯”之典,将黄河流水抽象为时间本体,强化其无情特性;五六句“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聚焦个体生命,以“春-秋”季节更迭喻容颜凋零,突显肉身脆弱;七八句“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以“寒松”的恒常反衬人生的短暂,质问中饱含无奈;末二句“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则笔锋陡转,借乘龙吸光的仙界想象,在精神层面实现对时间法则的叛逆,完成从“哀时”到“胜天”的情感飞跃。全诗在“天行有常”与“人力抗命”的辩证中,凸显李白“天地入怀,仙气纵横”的诗歌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二)》

下一篇:唐·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