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久不作":大雅那样具有规讽意义的诗歌不见已久,
# 作:兴。,大雅:《诗经》之一部分。此代指《诗经》。《诗经》分风、雅(大雅、小雅)、颂三部分,大雅的内容多歌颂西周的文治武功。
"吾衰竟谁陈":如今我也已衰老,此意向谁陈说呢?
# 吾衰:语本《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此处李白自比孔子。
"《王风》委蔓草":《诗经》的《王风》之中已多是衰败之音,
# 委蔓草:凋零之意;埋没无闻。此与上句“久不作”意同。,《王风》:《诗经·王风》,此亦代指《诗经》。《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之一,采自周代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的民歌。
"战国多荆榛":战国时代的文风更是荒芜不堪。
# 多荆榛:形容形势混乱。
"龙虎相啖食":诸侯互相吞并,
# 啖食:吞食,此指吞并。,龙虎:指战国群雄。
"兵戈逮狂秦":直到强秦统一六国之时,龙争虎斗,血雨腥风。
# 逮:直到。,兵戈:战争。
"正声何微茫":雅正之声微弱,
# 正声:雅正的诗风。
"哀怨起骚人":只有屈原行吟洞庭湖边,形影憔悴,悲愤欲焚。
# 骚人:指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
"扬马激颓波":汉代的扬雄和司马相如更是推波助澜,
# 扬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司马相如。
"开流荡无垠":此风激荡到了极点。
"废兴虽万变":其后时代废兴,文风万变,
"宪章亦已沦":但正声的法度却已荡然无存。
# 沦:消亡。,宪章:本指典章制度,此指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
"自从建安来":特别是汉末建安时代以来,
# 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196~219),当时文坛作家有三曹、七子等。,自从:一作蹉跎。
"绮丽不足珍":诗歌已经走上了绮丽浮华的套路,不足为珍贵了。
# 绮丽:词采华美。
"圣代复元古":如今圣上要恢复圣古时期尧舜所提倡的清净无为而治,
# 元古:上古,远古。,圣代:此指唐代。
"垂衣贵清真":垂衣而治,政治清明,民风真朴。
# 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垂衣:《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谓无为而治。
"群才属休明":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
# 群才属休明:文人们正逢休明盛世。属:正值。休明:清明盛世。
"乘运共跃鳞":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
# 跃鳞:比喻施展才能。
"文质相炳焕":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
# 文质相炳焕:意谓词采与内容相得益彰。文质:形式和内容。
"众星罗秋旻":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
# 秋旻:秋天的天空。
"我志在删述":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
# 我志在删述:“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句:意谓李白欲追步孔子,有所述作,以期后垂名不朽。删述:指孔子删诗和传述六经事。《尚书序》:“先君孔子……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垂辉映千春":让正义辉映千秋。
# 辉:一作晖。,垂:缪本作重。
"希圣如有立":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
# 有立:有所成就。,希圣: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
"绝笔于获麟":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 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传说孔子修订《春秋》,至此搁笔不复述作。因为他认为骐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不是好兆。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它回顾了诗歌发展脉络,从大雅衰落、王风式微,到战国纷争、诗歌正道衰微,再到汉代扬马之作及建安以来绮丽文风,指出其不足。赞美唐代复古风气,表达诗人欲效仿孔子删述诗歌,让光辉映照千秋的志向。
2. 写作手法
用典:“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运用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的典故,表明自己以孔子为榜样,要对诗歌进行删述,留下经典。比喻:“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将唐代众多优秀人才比作在盛世中跳跃的鱼,又把他们的作品比作秋空中罗列的繁星,生动展现唐代人才济济、文风兴盛的景象。对比:“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将建安以来的绮丽文风与诗人所倡导的“清真”风格进行对比,突出对绮丽文风的批判和对古朴纯真文风的推崇。开门见山: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
3. 分段赏析
李白的《古风》,诗开篇“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短短十字为全诗纲领。“大雅”泛指雅正之声,此句感慨雅声久未兴起,谁能复兴?凸显诗人抱负;又叹自身已非少壮,即便有施展机会也时日无多,且知音难觅,四层转折,层层递进,一唱三叹,尽显五言古诗正统风度。随后围绕“大雅久不作”展开,从春秋诗三百篇委弃草莽,战国文风愈下,到秦统一局势稍歇,再到屈宋之作虽哀怨却留正声微茫,汉朝扬马虽振颓波却开末流,建安后绮丽不足珍,一路阐述文章法度沦丧,清晰展现出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接着铺叙唐代文运的六句,看似颂扬实则暗藏矛盾。唐代并非“复元古”,诸多描述与实际不符,这是诗人故布疑局,正反相形。借此引出自己如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欲整理作品去芜存菁,又以孔子作《春秋》自比,表明愿以有生之年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立”字与开篇“作”字呼应。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结尾因立意坚决音调转紧。它既似诗歌史论,又像革新宣言,诗人借对诗歌史的评论,表达革新理想,寓豪放于和缓,尽显独特魅力。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始终采用同一韵脚,读来音节平和优雅、舒缓协调。在诗的末尾两句,因诗人内心立意异常坚定,诗句的音调也随之不自觉地变得急促。其中,“立”“绝”“笔”这三个入声字,极为巧妙地连缀出现。这种音韵上的紧凑排列,与诗人坚定决绝的表意相得益彰,好似天作之合,在不经意间为全诗打造出一种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收尾效果,有力地收束全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回味。
# 李太白与、杜子美诗皆掣鲸手也。余观太白《古风》、子美《偶题》之篇,然后知二子之源流远矣。李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则知李之所得在雅。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李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今古诗人断案也。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观此诗则太白之志可见矣。斯其所以为有唐诗人之称首者欤!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舂陵杨齐贤云:唐兴,文变极矣,扫魏晋之陋,起骚人之废,太白盖以自任矣。览其著述,笔力翩翩,如行云流水,出乎自然,非思索而得,岂欺我哉!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此诗自负,良亦不浅。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统论前古诗源,志在删诗垂后。以此发端,自负不浅。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周敬曰:朱子谓太白诗不专是豪放,如“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今诵之,和缓中实多感慨激切,发一番议论,开一番局面,真古韵绝品。结二句有胆有志。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昌黎云“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太白则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是从来作豪杰语。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吾衰竟谁陈”,是太白自叹吾之年力已衰,竟无能陈其诗子朝廷之上也。杨氏(齐贤)以斯文衰萎为释,殊混。唐仲言《诗解》引孔子“吾衰”之说,更非。徐昌谷所谓首二句为一篇大旨,“绮丽不足珍”以上是中第一句意,“圣代复元古”以下是申第二句意。其说极为明了。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正声”六句,识高论卓。“建安来”,指建安以后言。末二句志在夫子删述以乘教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古风》诗多比兴,此篇全用赋体,括风雅之源流,明著作之意旨,一起一结,有山立波回之势。昔刘协《明诗》一篇略云:两汉之作,结体散文,直而不野,为五言之冠冕。又云:建安之初,五言腾踊,不求纤密之巧,惟取昭晰之能。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观白此篇,即刘氏之意。指归大雅,志在删述,上溯风骚,俯观六代,以绮丽为贱,清真为贵,论诗之义,昭然明矣。举笔直书所见,气体实足以副之,阳冰称其“弛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洵非阿好,其纂《草堂集》以古风列于卷首,又以此篇弁之,可谓有卓见者。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门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己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
# 李仙、杜圣固已。李则曰:“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杜则曰:“别裁伪体亲《风》《雅》。”遐哉邈矣!学语仙圣语,当思仙圣何所有。有仙圣胸中所有,称心而言,不已足乎?
清宋大樽《茗香诗论》
# 首章以说诗起,若无与于治乱之数者。而以《王风》起,以《春秋》终,已隐自寓诗史。自后数十章,或比或兴,无非《国风》《小雅》之遗。
清陈仅《竹林答问》
# 严沧浪云:初声所噫,便悲慨欲绝。又云:“王风”以齐,是申前语,是递起语;“正声”二句,又是一慨。又云:以建安为“绮丽”,具眼。又云:当郑重炫赫处,着“清真”二字,妙。又云:“秋旻”有眼,若读《尔雅》太熟,但认作有来历,作知诗者。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 其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