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如昨日":春日的阳光仿佛还停留在昨日,
"碧树鸣黄鹂":碧绿的树上黄鹂鸟在欢快地鸣叫。
"芜然蕙草暮":蕙草在傍晚时分显得荒芜而凋零,
# 蕙草:香草名。俗名佩兰。
"飒尔凉风吹":凉风突然吹起,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 飒尔:形容风声。
"天秋木叶下":秋天到了,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
# 天秋木叶下:《楚辞·九歌》里有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月冷莎鸡悲":月光清冷,莎鸡在夜色中发出悲鸣。
# 莎鸡:虫名,即纺织娘,又称络纬,络丝娘。
"坐愁群芳歇":我坐着发愁,看着群花逐渐凋零,
"白露凋华滋":白露滋润着曾经繁茂的花草,如今却已凋零。
# 华滋:茂盛的枝叶,繁盛也,此指花草。
"阏氏黄叶落":燕支的叶子枯黄而落下,
# 阏氏:集作“燕支”。草名,可做红色染料。
"妾望白登台":女子独自登台远望。
# 白:集作“自”。,望:远望。,妾:女子。
"月出碧云断":看到天空中青云纷散,
# 碧云:青云,碧空中的云。,月出:一作“海上”。
"蝉声秋色来":单于带着秋色到来。
# 蝉声:一作“单于”。外族首领。
"胡兵沙塞合":胡人的兵队在沙漠边塞集合,
# 沙塞:沙漠边塞。
"汉使玉关回":汉使往玉门关折回。
# 玉关:即玉门关。,汉:一作“望”。
"征客无归日":在他乡的客人还没有归期,
# 征客:做客他乡的人。
"空悲蕙草摧":徒然为蕙草的摧折感到悲伤。
# 蕙草:一种香草。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诗人以春日的阳光和黄鹂的鸣叫开篇,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这里,春阳如昨日般明媚,碧树间黄鹂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仿佛一切都还在春天的美好之中。然而,这美好的春日景象却与后续的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颔联“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秋天的萧瑟景象。蕙草在傍晚时分显得荒芜而凋零,凉风乍起,带来了秋天的寒意。这里,“芜然”和“飒尔”两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荒芜和凉风的骤起,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凄清和萧瑟。颈联“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天空高远,秋叶纷纷飘落,月色清冷,莎鸡在夜色中发出悲鸣。这里,“木叶下”和“莎鸡悲”两个意象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而悲凉的秋夜氛围。尾联“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诗人坐在秋夜中,忧愁地看着群花逐渐凋零,白露滋润着曾经繁茂的花草,如今却已凋零。这里,“坐愁”一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哀愁之情,而“群芳歇”和“白露凋华滋”两个意象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愁和感慨。整首诗以秋景为引子,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深深哀愁和思念之情。第二首首联“阏氏黄叶落,妾望白登台”,诗人以边疆阏氏之地的黄叶飘落为开篇,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景画面。同时,“妾望白登台”一句,将一位思妇的形象引入诗中,她站在白登台上,远眺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期盼。这里,黄叶与思妇的形象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哀愁的氛围。颔联“月出碧云断,蝉声秋色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凄清。月亮从碧云中断处升起,洒下清冷的月光,蝉声在秋色中响起,更添了几分悲凉。这里,“月出碧云断”一句,以月之升起映衬出夜之深邃,而“蝉声秋色来”则借蝉之鸣声点出了秋之萧瑟。颈联“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诗人将笔触伸向边疆,描绘了胡兵在沙塞上集结,战事频发的紧张局势,以及汉使从玉门关返回,带来远方消息的情景。这里,“胡兵沙塞合”一句,以胡兵之集结映衬出边疆之动荡,而“汉使玉关回”则借汉使之返回点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期盼。尾联“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诗人以思妇的口吻,表达了征人远行,不知何时才能归来的无尽哀愁。她只能空自悲伤,看着蕙草被摧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生命的无常。“征客无归日”,从一方面看,战士绝无在战前返家之理,而战事的结束又不知在何年何月;从另一方面看,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丈夫是死是活尚难料定,如果他阵亡了,那确实就永久地“无归日”了。而“空悲蕙草摧”则以蕙草之摧折映衬出思妇之内心之痛楚。整首诗以秋思为主线,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远方亲人以及生命无常的深深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诗突出了一个“望”字:景为望中所见,事是望中所想,情乃望中所发,而从所望之景,到所想之事,再到所发之情,每一场面之变化,都真切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都与人物最后的绝望心境步步接近。使读者自然生发“思妇之心,当如何其悲也”的感叹。
上一篇:唐·李白《寄远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