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xīn
píng
ló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guó
dēng
lóu
huái
怀
guī
shāng
qiū
tiān
cháng
luò
yuǎn
shuǐ
jìng
hán
liú
qín
yún
lǐng
shù
yàn
fēi
shā
zhōu
cāng
cāng
wàn
lìng
rén
chóu

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逐句剖析

"去国登兹楼":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

# 去国登兹楼: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怀归伤暮秋":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长落日远":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

"水净寒波流":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起岭树":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

#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飞沙洲":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 洲:水中可居之地。,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苍苍几万里":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

#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令人愁":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 目极:指放眼远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新平楼》由唐代李白创作。诗中描绘暮秋时,李白登新平楼远眺长安之景。开篇“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点明离京登楼及思乡之情。颔联、颈联以“落日”“寒波”“秦云”“胡雁”勾勒出暮秋凄凉画面,借景抒情。尾联“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直抒胸臆,尽显对长安的思念与壮志难酬的愁绪。全诗借景抒情,将诗人的复杂情感融入壮阔秋景,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新平楼》由李白创作。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初入长安,本欲施展抱负,却遭遇失意,无奈西游邠州新平。在新平,他登上城楼,面对暮秋萧瑟之景,联想起自己壮志未酬的处境,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对未来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感怀诗。描绘了暮秋时节诗人登新平楼所见的凄凉景象,营造出萧瑟氛围,表达了诗人离开长安后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借暮秋景色与登楼所见,尽显内心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颔联“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通过描绘开阔又凄凉的暮秋景象,如悠远的落日、寒冷的水波、涌起的秦云、飞过沙洲的胡雁,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怀归忧国、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忧愁。照应: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李白采用铺叙的手法,交代了自己离开长安后登上新平城楼的事情,点明了时间是暮秋。“怀”“归”“伤”“暮秋”这些词,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既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又升华了情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对长安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颔联“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和颈联“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描绘了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景象。诗中运用了“天”“日”“水”“云”等宏大的事物,以及“落”“寒”“流”“起”“飞”等富有动态感的动词。这些词语相互交织,使诗句既有飞扬跋扈的气势,又不失唯美伤感的韵味。“落日”“寒流”“秦云”“胡雁”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暮秋图,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诗人怀归忧国却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境。尾联“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是诗人登楼眺望后的内心感受。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一方面,暗示了他对帝都长安的极度思念;另一方面,突显了他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令人愁”与前面的“伤暮秋”相互呼应,使全诗的情感基调保持统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诗体介于律诗和古诗之间。它的四五句、六七句存在失黏的情况,除首联外,出句第三字都拗,对句第三字都救。有人认为它是五言古诗,也有人觉得既然有拗救,就应当是律诗。其实,李白的诗歌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他继承了古乐府古风的风格,自成一体。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既有迅猛阔大的气势,又极具韵味,短短几句便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充分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郭云:“暮秋之景,悄然在目。”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高棅选《唐诗正声》首以五言古诗,而其所取,如……李太白“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皆律也,而谓之古诗,可乎?譬之新寡之文君、屡醮之夏姬,美则美矣,谓之初笄室女,则不可。

明杨慎《升庵诗话》

# 高棅《唐诗品汇》、《正声》并作五言古,谬,杨慎有驳。

明梅鼎祚、屠隆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雄健横出,非强硬语也。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谢云:“写景感怀,无不曲尽其妙。结亦有跌宕之意。”严沧浪曰:“‘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太白多有此悠涵气象。”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

下一篇:唐·李白《姑孰十咏·望夫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