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拂海翼":胡雁展开翅膀,掠过海面,
"翱翔鸣素秋":在素净的秋空中翱翔鸣叫。
"惊云辞沙朔":惊飞的云彩告别沙漠,
"飘荡迷河洲":飘荡着弥漫了河洲。
"有如飞蓬人":有如乘飞蓬船而去的游子,
"去逐万里游":追逐万里之外的远游。
"登高望浮云":登上高处眺望天边浮云,
"仿佛如旧丘":仿佛看见故乡的山丘。
"日从海傍没":夕阳从海畔沉落,
"水向天边流":江水向天际奔流。
"长啸倚孤剑":倚着孤剑发出长啸,
"目极心悠悠":极目远望,心绪悠长。
"岁晏归去来":年岁将尽时归去吧,
"富贵安可求":富贵岂能强求。
"仲尼七十说":仲尼七十创立学说,
"历聘莫见收":四处求仕却无人接纳。
"鲁连逃千金":鲁仲连推辞千金赏赐,
"圭组岂可酬":岂愿用官职俸禄回报。
# 圭:一作珪。
"时哉苟不会":若时运不济难相遇,
"草木为我俦":我愿与草木为友。
"希君同携手":希望与你携手同行,
"长往南山幽":共同去往南山幽静之处。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友诗。诗中描绘秋日胡雁、浮云等景象,借“长啸倚孤剑”的场景写出人生漂泊与功名失意,又以孔子、鲁仲连典故表达超脱仕途的想法,结尾邀友人共隐山林,体现出洒脱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起兴:“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惊云辞沙朔,飘荡迷河洲”以胡雁翱翔、惊云飘荡起兴,借候鸟秋日漂泊的景象,暗喻友人被贬后如飞蓬般流离的处境,自然引出“有如飞蓬人,去逐万里游”的人生感慨。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一句,借孔子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却不被重用的典故,以孔子的怀才不遇,暗喻友人崔宗之被贬谪的遭遇,将历史人物的失意与现实中友人的处境相联系,含蓄地表达出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慰藉。
3. 分段赏析
“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描绘胡雁展翅掠过海面,在秋日里鸣叫翱翔的景象。借候鸟南飞起兴,暗喻人生如候鸟般漂泊无定,为后文写友人贬谪后的流离做铺垫。“惊云辞沙朔,飘荡迷河洲”,写云层匆匆离开北方沙漠,在河洲间飘荡迷失方向,进一步渲染出迷茫、漂泊的氛围,呼应友人被贬他乡的孤寂处境。“有如飞蓬人,去逐万里游”,将人比作随风飘飞的蓬草,直白写出友人被贬后远离故土、四处漂泊的状态,流露对友人遭遇的同情。“登高望浮云,彷佛如旧丘”,写诗人登上高处眺望浮云,恍惚间觉得云朵像故乡山丘,借望云思乡,含蓄表达对友人远离家乡的共情与愁绪。“日从海傍没,水向天边流”,描绘太阳从海边落下,江水向天边流去的自然景象,以时光流逝、江水东去,感叹人生无常与命运难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刻画诗人倚剑长啸、极目远眺的形象,通过动作与神态,直接展现出其因功名难成而产生的失意与惆怅。“岁晏归去来,富贵安可求”,借用陶渊明“归去来”的归隐之意,劝友人放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暗含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巧用孔子周游列国却不被重用的典故,暗喻友人崔宗之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含蓄表达对友人的慰藉。“鲁连逃千金,圭组岂可酬”,化用鲁仲连拒绝千金赏赐的故事,表明自己与友人超脱世俗、不慕荣华的志向。“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感慨时运不济,无人赏识,只能与草木为伴,再次抒发不被理解、壮志难酬的苦闷。“希君同携手,长往南山幽”,直接向友人发出邀约,希望能与崔宗之一起隐居山林。既呼应赠诗主题,又展现出诗人面对仕途挫折时,选择远离尘世、追求自由的洒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