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赫怒":安禄山像上古的共工那样狂怒,
# 赫怒:勃然震怒。,共工: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
"天维中摧":把大唐帝国搅得天翻地覆。
# 天维:天的纲维,喻国家的纲纪。
"鲲鲸喷荡":像鲲鲸在大海中翻腾震荡,
# 鲸:亦海中大鱼。,鲲:古代传说中的海中大鱼。
"扬涛起雷":雷霆般掀起万丈狂澜。
"鱼龙陷人":朝中君臣相猜,
"成此祸胎":终于种下了今日的祸胎。
# 祸胎:祸根。《汉书·枚乘传》:“福生有基,祸生有胎。”
"火焚昆山":安史之乱犹如大火焚烧昆仑,
"玉石相磓":玉石俱碎难逃此灾。
# 玉石相磓:撞击。《广韵》:“磓,落也
"仰希霖雨":我仰告苍天快降大雨,
"洒宝炎煨":浇灭这叛乱的火海。
# 煨:灰烬。《韵会》:“煨,烬也。”
"箭发石开":精诚所至李广能箭发石开,
# 箭发石开: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遂发箭射之箭入石,连箭翎都隐没不见,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西京杂记》:“李广猎于冥山之阳,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干折而石不伤。予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
"戈挥日回":鲁阳挥戈连日神也不得不徘徊。
# 戈挥日回:即挥戈回日。《淮南子》:“鲁阳公与韩构,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邹衍恸哭":邹衍含冤而大哭,
# 邹衍:战国齐人。李善《文选注》:“《淮南子》曰: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衍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
"燕霜飒来":盛夏的燕国竟被寒霜覆盖。
"微诚不感":我的忠诚感动不了上苍,
"犹絷夏台":至今犹被囚禁在夏台。
# 夏台:又名均台,在今河南禹县南。夏台为夏代狱名。《史记》:“桀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索隐》曰:“夏台,狱名。”《广雅》:“狱,犴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圉。”
"苍鹰搏攫":狱吏们都像苍鹰搏击般凶狠,
# 苍鹰:汉景帝时中郎将郅都,行法严酷,不畏贵戚,时号“苍鹰”。事见《史记·酷吏列传》。《汉书》:“郅都迁为中尉,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颜师古曰:“言其鸷击之甚。”
"丹棘崔嵬":狱墙插满了荆棘。
# 丹棘:古时大理寺植棘,因借指大理寺。《周易》:“置于丛棘。”虞翻注:“狱外种九棘,故称丛棘。”孔颖达《正义》:“谓囚执之处以丛棘而禁之也。”《初学记》:《春秋元命苞》曰:“树棘槐,听讼于其下。”棘,赤心有刺,言治人者原其心不失赤,实事所以刺人,其情令各归实。槐之言归也,情见归实。《尔雅翼》:棘有赤、白二种。丹棘,即赤棘也。
"豪圣凋枯":即使是大圣人也要憔悴,
# 豪圣:豪圣”二句:王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其音哀以思,后用为王道衰微之象征。陈子昂诗:“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又云:“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杨齐贤注:“豪圣,周公也。遭流言之变,王道凋枯,故豳以下诸诗伤哀之。”
"王风伤哀":如今我才体会到《王风》的伤怀。
"斯文未丧":然而老天毕竟未丧斯文,
"东岳岂颓":泰山巍然岂会崩坏?
# 东岳:即泰山。《礼记》:“孔子早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盖寝疾七日而没。”《初学记》:“泰山,五岳之东岳也。”李白这里是反用其意。
"穆逃楚难":穆生逃离楚国免遭日后之难,
# 穆:穆生,汉代鲁人。楚元王刘交对其非常尊重,因知穆生不好酒。故每次妄会时都专为其设酸(一种低度甜酒)。后刘交的孙子刘戊即位,忘设酸,穆生知其意怠,恐遭不测,遂称病而去。《汉书》:“楚元王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称疾卧。申公、白生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欤?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知几其神乎?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以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申公、白生独留。王戊稍淫暴,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春于市。”
"邹脱吴灾":邹阳劝说吴王也脱去了祸灾。
# 邹:邹阳,西汉文学家,齐人。仕吴,以文辩著名。吴王以太子事怨望,称疾不朝,阴有邪谋,阳奏书谏,吴王不纳其言,于是邹阳知吴不可说,去之梁,从孝王游。
"见机苦迟":而我却见机苦迟,
"二公所咍":二位定会讥笑书生愚呆。
# 二公:指穆生、邹阳二位。咍(hāi):笑。《广韵》:“咍,笑也。”
"骥不骤进":良马不会骤进求用,
# 骤进:速进。宋玉《九辩》:“骥不骤进而求服兮。”
"麟何来哉":出非其时麒麟又何必出来!
# 麟何来哉:《孔子家语》:“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锄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
"星离一门":一家人星散各处,
# 星离:如天星分散,形容骨肉分离。鲍照《舞鹤赋》:“忽星离而云罢。”李善注:“星离,分散也。”
"草掷二孩":仓促间也没安排好二孩。
"万愤结缉":悲愤万端郁结胸中,
"忧从中催":忧历不已令人伤怀。
"金瑟玉壶":纵然弹锦瑟饮美酒,
# 玉壶:玉制的酒壶。,金瑟:精美的瑟。
"尽为愁媒":又怎能解人忧愁。
"举酒太息":举杯长叹,
"泣血盈杯":杯中斟满的分明是血泪之酒。
"台星再朗":崔大人台星高照,
# 台星:谓崔相之明察,能照见幽微,冀其赦己之罪。天网,法网。恢,宽大。《晋书》:“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说文》:“恢,大也。”
"天网重恢":网开一面您高抬贵手。
"屈法申恩":放宽刑罚法外开恩,
# 屈法申恩:放宽刑罚,弃小过重大节。丘迟《与陈伯之书》:“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弃瑕取材":不计过失让我重新得救。
# 弃瑕取材:不计较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收罗英雄,弃瑕取用。”
"冶长非罪":不计过失让我重新得救。公冶长并无罪,
# 冶长:《史记》:“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冶长,公冶长。尼父,孔子的尊称。
"尼父无猜":孔仲尼对他信任依旧。
"覆盆傥举":让倒扣的盆子重见天日,
# 覆盆:反扣的盆子。覆盆倘举,希望能够重见天日,昭雪冤狱。《抱朴子》:“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应照寒灰":我死灰复燃依然抖擞。
# 寒灰:死灰。《三国志》:“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主要表达了李白蒙冤下的愤懑与哀怨,对自己未能及时退隐的懊悔,同时也有对家庭离散的悲痛,以及渴望崔涣等大臣为自己昭雪,重新为国效力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典故:诗中大量援引典故,如“共工赫怒,天维中摧”借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崩地裂的神话,影射安禄山叛乱给大唐带来的巨大破坏,使诗歌开篇便营造出震撼的灾难氛围。“邹衍恸哭,燕霜飒来”以邹衍含冤痛哭致燕国盛夏降霜,诉说自己虽一片赤诚却蒙冤受屈的遭遇,借古事强化自身的悲愤与无奈。“穆逃楚难,邹脱吴灾”,提及穆生逃离楚国、邹阳摆脱吴国之灾,对比自身见机迟缓陷入困境,凸显懊悔之情,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说服力。比喻:以“鲲鲸喷荡,扬涛起雷”把安禄山叛军比作大海中喷荡扬涛的鲲鲸,形象展现叛军的强大破坏力与嚣张气焰。“火焚昆山,玉石相磓”将安史之乱比喻为火烧昆仑山,玉石俱焚,象征战乱中无辜者遭受牵连,生动传达局势的残酷。“苍鹰搏攫,丹棘崔嵬”把狱吏比作凶狠的苍鹰,狱墙的荆棘象征艰难处境,强化被囚禁的痛苦与恐惧。夸张:“共工赫怒,天维中摧”“鲲鲸喷荡,扬涛起雷”等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叛乱带来的天翻地覆之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局势的严峻。“举酒太息,泣血盈杯”通过夸张描绘,将内心极度的悲痛具象化,增强情感冲击力。对比:“穆逃楚难,邹脱吴灾。见机苦迟,二公所咍”,将穆生、邹阳的明智抉择与自己的迟钝对比,突出自身困境,加深遗憾之情。同时,以“台星再朗,天网重恢。屈法申恩,弃瑕取材”中对崔相宽宏之举的期待,与当下蒙冤受囚的处境对比,强烈渴望被解救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至“玉石相磓”:诗人以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崩地裂这一神话典故开篇,将安禄山叛乱比作共工之怒,生动展现出安史之乱对大唐王朝造成的毁灭性冲击,仿佛天地间的维系都被从中摧毁。又把叛军比喻为在大海中肆意喷荡、掀起如雷波涛的鲲鲸,形象地描绘出叛军的强大破坏力与嚣张气焰。“鱼龙陷人,成此祸胎”暗示朝廷内部奸臣当道,相互倾轧,最终酿成这场大祸。“火焚昆山,玉石相磓”则进一步强调战乱如同大火焚烧昆仑山,无论玉石皆被殃及,凸显出在这场灾难中,无辜之人也难以幸免,生动地传达了局势的残酷与混乱。营造出震撼人心的灾难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痛的情感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动荡与危机。“仰希霖雨”至“犹絷夏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平息叛乱、恢复和平的强烈渴望,就像渴望天降甘霖来浇灭燃烧的战火。“箭发石开,戈挥日回”运用李广射箭穿石、鲁阳挥戈使太阳倒退的典故,暗示希望能有英勇之士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邹衍恸哭,燕霜飒来”借邹衍含冤痛哭致使燕国盛夏降霜的故事,表明自己虽满怀赤诚,却未能感动上苍,如今仍被囚禁在如同夏台般的狱中,诉说了自己蒙冤受屈的无奈与悲愤。通过典故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一方面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与期望,另一方面强化了自身冤屈的表达,使读者更能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苍鹰搏攫”至“王风伤哀”:诗人将狱吏比作凶猛的苍鹰,正张牙舞爪地对自己进行迫害,而狱中布满如崔嵬高山般的荆棘,环境阴森恐怖。在这样的困境下,即使是豪杰圣贤也会憔悴不堪,诗人由此联想到《诗经・王风》所表达的乱世哀伤,进一步感慨自己身处乱世,遭遇如此磨难,心中充满了哀伤。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对古代诗歌情感的呼应,深刻地描绘出诗人在狱中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内心极度的痛苦,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斯文未丧”至“二公所咍”诗人坚信文化道统不会就此丧失,如同泰山不会轻易崩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接着以穆生逃离楚国免遭日后之难、邹阳劝说吴王摆脱灾祸为例,对比自己因见机迟缓而陷入困境,流露出对自身错失时机的懊悔,想象穆生和邹阳二人也会对自己的迟钝感到可笑。在情感上形成转折,由之前的痛苦哀伤转向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文化传承和国家命运的思考。“骥不骤进”至“忧从中催”:诗人以良马不会为求进用而贸然狂奔、麒麟不会在乱世轻易出现自比,表明自己虽有才能却生不逢时。又描述了因战乱一家人如星辰般离散,自己甚至无暇顾及年幼的孩子,只能将他们草草托付。种种悲愤在心中交织,忧愁从内心深处不断涌起,令诗人痛苦不堪。通过比喻和对家庭离散的描写,从个人身世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内心的痛苦与悲愤,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情感。“金瑟玉壶”至结尾:诗人即便面对精美的乐器和美酒,也无法排解心中忧愁,反而觉得它们都成了增添愁绪的媒介,以至于举杯长叹,杯中仿佛都斟满了血泪。随后诗人将希望寄托在崔相身上,希望崔相能如明亮的台星般再度闪耀,使朝廷网开一面,放宽刑罚,法外施恩,不计较自己的过失,重新启用自己。诗人以公冶长虽被囚禁却无罪,孔子对其深信不疑为例,表明自己也同样无辜,渴望得到公正对待。最后,诗人期盼如同倒扣的盆子能被举起,让阳光照到自己这堆寒灰,即希望自己能重获生机,摆脱困境。这一部分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极度的忧愁与痛苦,同时清晰地表达了向崔相求助的意图,情感真挚而强烈,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对希望的执着追求。
4. 作品点评
整诗情感浓烈而悲怆,格调沉郁且不失典雅。其节奏紧凑急切,宛如急促的鼓点,声声扣人心弦。在用典方面,恰到好处,典故与诗意相融无间。这般风格在李白诗作中颇为鲜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李白诗歌风格多元中的别样一面。
上一篇:唐·李白《白纻辞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