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裔双彩凤":两只彩凤在遥远的地方飞翔,
# 摇裔:迢遥边远的样子。摇:一作遥。裔:边。
"婉娈三青禽":三只青禽是多么漂亮。
# 青禽:即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婉娈:年少而美妙的样子。
"往还瑶台里":来来去去在瑶池里面,
# 瑶台: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之处。
"鸣舞玉山岑":歌舞翩翩在玉山之巅。
# 玉山岑:玉山之巅。神话中西王母的居处,泛指仙境。玉山: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之所。岑:窄而高的山。
"以欢秦蛾意":既博得秦娥一片赞扬,
# 秦蛾:即秦穆公之女弄玉,其夫萧史善吹箫,一夕吹箫引凤,夫妇共同升天仙去,见《列仙传》。
"复得王母心":又让王母神怡心旷。
# 王母:即西王母,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区区精卫鸟":谁在乎小小的精卫鸟啊,
# 精卫:为古代神话中溺水少女所化的小鸟,它不断衔木石填海,志在将海填平。后常用以比喻难以实现的忠贞之志。
"衔木空哀吟":口衔木石叫得多么凄怜。
# 哀:一作沈。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寓言诗,描绘了双彩凤遥裔起舞、三青禽婉娈翩跹,在瑶台与玉山岑间往还鸣舞,取悦秦蛾与王母,而精卫鸟却衔木空自哀吟的情景,营造了兼具仙气与悲意的氛围,表达了对趋炎附势者得宠、坚守志节者遭弃的愤懑,以及诗人怀才不遇的自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欢秦蛾意,复得王母心。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这两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前一句写彩凤、青禽能取悦权贵,后一句写精卫鸟空自哀吟,突出了两者境遇的差异。
3. 分段赏析
“摇裔双彩凤,婉娈三青禽”,开篇以“彩凤”“青禽”两种神鸟起兴,“摇裔”形容其飞翔于高远天际,“婉娈”则描摹其姿态柔美和谐。彩凤与青禽的并置,既构成色彩与形态的对比(凤之绚烂与禽之清雅),又暗喻理想中的美好事物或人物关系。此联通过神话意象的铺陈,为全诗奠定超逸脱俗的基调。“往还瑶台里,鸣舞玉山岑”,场景由神鸟本身转向其活动空间。“瑶台”“玉山”皆为传说中的仙境(瑶台为西王母居所,玉山乃西王母所居之山),神鸟于此自由翱翔、鸣唱起舞。“往还”与“鸣舞”的动态描写,既展现神鸟的无拘无束,又隐喻超脱尘世的逍遥之乐。此联以仙境的瑰丽反衬现实世界的局限。“以欢秦娥意,复得王母心”,由神鸟转向神话人物的情感互动。“秦娥”或指秦穆公之女弄玉(乘凤升仙的典故),亦泛指仙界佳人;“王母”即西王母,象征仙界权威。“欢”与“得”二字表明神鸟的行为既取悦了凡尘仙子,又获得了女神认可,暗含对和谐圆满关系的向往。此联通过天界人际关系的融洽,进一步渲染理想世界的美好。“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陡转笔锋,以“精卫填海”的典故作结。“区区”二字贬抑精卫的渺小无力,“空哀吟”则强调其徒劳无功的悲怆。与前文神鸟的逍遥、天界的欢愉形成尖锐对比,精卫虽具坚韧之志,却因目标渺远而陷入永恒的困境。此联借神话对比,暗讽现实中的无力感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精卫衔木石,以比小臣怀区区报国之心,尽忠竭力而不见知者,其意微而显矣。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上一篇:唐·李白《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