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劳劳送客堂":金陵之南有一座送客的劳劳亭,
"蔓草离离生道旁":亭边道旁长满了离离的野草。
# 离离:草盛貌。
"古情不尽东流水":自古以来,别情不如长江东流之水,
"此地悲风愁白杨":再加上此地的白杨悲风,更伤人情。
# 悲风愁白杨:《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我乘素舸同康乐":我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素舸,
# 康乐:即谢灵运,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朗咏清川飞夜霜":清霜之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
# 川:指长江。,朗:声音清晰响亮。
"昔闻牛渚吟五章":曾闻昔日的袁虎在牛渚之下咏诗,被谢尚宠遇,
# 五章:五首诗。,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
"今来何谢袁家郎":而今我之诗才不在袁家郎之下。
# 袁家郎:指袁宏,字虎。晋人。,何谢:意谓不逊色。,今来:即如今。
"苦竹寒声动秋月":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
# 苦竹:竹有淡竹苦竹二种,其茎叶不异,其笋味有别,以其笋味之苦淡而名。
"独宿空帘归梦长":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
# 帘:指船窗帘。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作品借劳劳亭送别场景,以蔓草、悲风、秋月等意象寓情于景,既描绘离情别绪如东流水般不尽,又通过自比谢灵运、自矜才学不减袁宏的表达,抒发孤独寂寞、无人赏识的伤感,在送别题材中融入身世之慨,渲染出凄凉深沉的情感氛围。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选取蔓草、悲风、秋月、苦竹等意象,构建凄凉场景,将离情别绪、孤独无人赏识的伤感融入景物,如“蔓草离离生道傍”借道旁草象征离情。拟人:“此地悲风愁白杨”中,赋予“悲风”“白杨”以愁思,使景物含情,强化送别场景的凄凉氛围。用典:五至八句运用谢灵运、袁宏等典故,自矜山水之趣与吟咏之才,借“叹时无谢尚”的典故,抒发无人赏识的孤寂与自傲。
3. 分段赏析
《劳劳亭歌》开篇以“金陵劳劳送客堂”点明送别主题,并以“蔓草离离生道傍”描绘道旁蔓草丛生的荒芜景象,烘托离别场景的苍凉基调。“古情不尽东流水”将抽象的离别之情具象化为奔流不息的江水,赋予情感以时间上的延续性;“悲风愁白杨”以自然风物拟人化手法,通过风声与白杨的互动传递哀思。“我乘素舸同康乐”借谢灵运(康乐公)泛舟典故,以“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组合,描绘出孤寂的行船场景,隐含对前人诗风的呼应;“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通过袁宏牛渚咏史的典故,以今昔对比表达对文学传统的追忆,暗含对当下境遇的感慨。“苦竹寒声动秋月”以竹声、秋月、寒夜等意象叠加,营造空寂清冷的视听氛围;“独宿空帘归梦长”由实景转向虚写,以“归梦”的绵长呼应开篇的“古情不尽”,形成情感呼应。全诗通过自然景物(蔓草、江水、白杨)、历史典故(谢灵运、袁宏)与虚实场景(行船、独宿、梦境)的交织,结合空间移动(送客堂、舟行、空帘)与时间跨度(古今对照、梦境与现实),多角度展现离愁别绪的复杂层次。
4. 作品点评
《劳劳亭歌》是李白诗歌中借景抒怀的作品,以独特的意象群构建出深沉的抒情意境。诗人选取“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等意象,巧妙融合自然景物与离情别绪,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孤寂愁思、离情别绪融于萧瑟画面。结尾“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以景结情,借秋夜寒声、独宿空帘之景渲染凄凉氛围,余韵悠长。诗中融入秋月这一传统悲秋意象,既承袭古典诗歌的悲秋主题,又以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展现李白诗歌抒情的丰沛张力。
# 此诗意乃太白自比于灵运,而又自叹其才不减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独宿空帘”,寄情归梦,亦可哀矣。
元萧士赟《李太白诗醇》
# 不必他奇,气格声调高视一世。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说“天下”见非寻常,“伤心处”妙。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昔闻”以下发兴。收句归宿。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李白《横江词·其六》
下一篇:唐·李白《感兴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