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wáng
dōng
xún
èr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sān
chuān
běi
luàn
hǎi
nán
bēn
yǒng
jiā
dàn
yòng
dōng
shān
xiè
ān
shí
wèi
jūn
tán
xiào
jìng
shā

译文

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净胡沙。

逐句剖析

"三川北虏乱如麻":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

# 三川北虏乱如麻: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

"四海南奔似永嘉":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

# 四海南奔似永嘉: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东。安禄山破两京,士人多携家奔江东,有似永嘉之难。

"但用东山谢安石":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

# 东山:谢安隐居处。

"为君谈笑净胡沙":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净胡沙。

# 为君谈笑净胡沙:诗人以谢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静胡沙:扫净胡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永王东巡歌(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开篇两句极力描绘叛军数量之庞大与凶悍,以及国家与民众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与危急局势,其意在反衬后两句所展现的诗人宏大的抱负与策略。它深刻表达了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之时,诗人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渴望能如谢安般从容不迫地指挥作战,扫除敌寇,解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永王东巡歌(其二)》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次年便攻陷了潼关,这一连串的事件引发了京城的极大恐慌。唐玄宗在慌乱之中选择逃离至四川,途中他命令自己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负责经营长江流域,以图稳定局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永王李璘在十二月下旬率领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他三次邀请李白出山,希望借助这位大诗人的才华与智慧。李白应召后加入了李璘的幕府,并随军前行。在这段随军的旅途中,李白深感国家动荡、民生疾苦,同时也怀揣着对平定叛乱、恢复国家安宁的期望,于是写下了《永王东巡歌》这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永王东巡歌(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战争与爱国情怀的诗。诗歌开篇两句以浓墨重彩勾勒出叛军数量的庞大与凶猛,以及国家与民众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与紧迫危机,旨在以此作为背景,凸显后两句中诗人所展现的宏伟蓝图与非凡谋略。这种通过对比与反衬来积蓄力量、增强诗意的写法,使得整首诗更具震撼力。在艺术构思上,此诗堪称精妙绝伦,它巧妙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诗人以国家危难之际为背景,表达了自己渴望如同历史上的谢安一般,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运用智慧与勇气,破除敌患,恢复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这份深沉的爱国之心,在字里行间流淌,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两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叛军数量的庞大与凶猛,以及国家与民众所遭受的深重灾难。这种描绘与后两句中诗人的豪情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非凡气魄。用典:诗中“东山谢安石”的典故,借用了东晋时期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的英勇事迹,象征了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谢安一样,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运用智慧与勇气平定叛乱。象征:“胡沙”则象征着外敌的侵略与战乱,诗人以“谈笑净胡沙”表达了自己对于平定战乱的自信与豪情。欲扬先抑: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战乱的惨状,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正是为了衬托后两句中诗人的宏图大略与英雄气概。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诗歌在情节上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反衬:以动衬静,用“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来描绘战乱的危急和人们的恐慌,而用“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来描绘谢安的从容和自信,这种反衬不仅突出了谢安的英勇和才智,也表达了李白对于永王东巡的期望和信心。

3. 分段赏析

诗歌的前两句极力描绘了叛军数量之庞大与凶猛,以及国家与民众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与紧迫危机,其真正意图在于为后两句展现作者的宏伟蓝图与非凡谋略作铺垫。局势被刻画得越为严峻,越能突显出作者那高昂的爱国热情与“荡涤胡沙,还我大好河山”的壮志雄心;气氛被营造得越为紧张,越能彰显出作者在危机四伏中仍能从容不迫、力挽狂澜的非凡气魄。这种通过反衬来积蓄力量、增强诗意的写法,无疑为整首诗增添了更为强烈的震撼力。后两句无疑是整篇诗作中的点睛之笔。历史上,东晋时期的前秦苻坚曾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声势浩大,而谢安被孝武帝任命为征讨大都督,却能在弈棋自若中指挥若定,最终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诗人在此自喻为“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发了自己出山辅佐永王、共赴国难的豪情壮志。从中不难看出,此时的李白胸怀壮志,自信满满。一个“但用”,一个“为君”,笔力遒劲,风度翩翩,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与必胜的信念。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一大亮点在于其用典之精妙与贴切。古人评判用典成功的标准有三:“易于理解之事”、“易于辨识之事”以及“易于诵读之句”。诗人巧妙地融入了两个典故,不仅锤炼得意味深长、传神入化,而且表达清晰、通俗易懂,使得情境交融、相互映衬,更添光彩,堪称用典的典范之作。全诗在艺术构思上,巧妙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情节起伏跌宕,富有韵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永王东巡歌》内一绝云:“三川北虏乱如麻……”。按永王璘客孔巢父亦在其间,白其一耳。此篇所谓“谢安石”,不知属谁?可见自负不浅,然十篇只目王为帝子受命东巡,与王衍、阮籍劝进事不同。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太白之从永王璘,世颇疑,《唐书》载其事甚略,亦不为明辨其是否。……然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时。欲藉之以立奇功耳。故其《东巡歌》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之句。至其卒章乃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亦可见其志矣。大抵才高志广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难。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 安禄山反,永王璘有窥江左意……白传止言永王璘辟为府僚,璘起兵,遂逃还彭泽。审尔,则白非深子璘者。及观白集有《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乃曰:“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又云:“我王楼船轻秦汉,却似文皇欲度辽。”若非赞其逆谋,则必无是语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老杜诗识君臣上下太白作《上皇西巡歌》、《水王东巡歌》,略无上下之分。二公虽齐名,见趣不同如此。

明瞿佑《归田诗话》

# 太白之从永王璘,由于迫协,东坡尝辩之矣。其《忆旧书怀》诗云“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协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大”是也。或以太白《永王东巡歌》为累。《东巡歌》十一首,第九首昔人辨其为伪,其他篇篇规讽,无一语许其僭窃,乃以为太白累耶?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观太白《永王东巡歌》曰:“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又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是太白直言东下之非,而劝以西上勤王,拥卫二帝,与永王如冰炭之不相入。迫胁之困,逃去之勇,均于此诗可见。

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

# 洛阳在北,江汉在南,“南风”起则“胡尘”扫矣。

清王琦《李太白诗醇》

# “但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尘”,太白诗也。人或讥其大言不惭,然其时邺侯、汾阳均未显用,殆有所指,非自况也。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

# 王琦注:萧士赟曰:咏永王出师,而表之以“天子遥分龙虎旗”者,夫子作《春秋》书王之意也。百世而下,未有发明之昔。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永王璘之行师,盖横暴之极者,太白以安石起之,欲其务镇静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友人其三》

下一篇:唐·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