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shì
láng
shū
yóu
dòng
tíng
zuì
hòu
s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chǎn
què
jūn
shān
hǎo
píng
xiāng
shuǐ
liú
líng
xiàn
jiǔ
zuì
shā
dòng
tíng
qiū

译文

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巴陵的美酒饮不尽,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逐句剖析

"刬却君山好":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

# 君山:在洞庭湖中,又名洞庭山、湘山。,刬却:削去,铲掉。

"平铺湘水流":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

# 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潴成,此处即是指洞庭湖水。

"巴陵无限酒":巴陵的美酒饮不尽,

# 巴陵:岳州唐时曾改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醉杀洞庭秋":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 醉杀:醉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五言绝句。此诗以游洞庭为背景,通过浪漫的想象,抒发内心复杂情感。前两句“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看似要铲平君山让湘水畅流,实则借此宣泄心中对世间不平的愤懑。后两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将洞庭湖水幻化为无尽美酒,表达出诗人想要借酒消愁的无奈。整首诗构思独特,以奇思妙想展现情感,尽显李白诗歌豪放浪漫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遇大赦得以放还,匆忙返回江夏。他本对朝廷重燃希望,想再度被启用,可在江夏活动许久却毫无结果。失望之下,李白离开江夏前往湖南,在岳州碰上因刑部侍郎贬官岭南的族叔李晔。二人同游洞庭湖,心中满是感慨,李白便写下此诗,以抒胸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山水感怀诗。描绘了诗人陪侍郎叔游洞庭湖时的情景,借“刬却君山”“巴陵无限酒”等想象之景,表达出诗人对世间不平的愤懑以及壮志未酬、借酒消愁的无奈,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想象:“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诗人突发奇想,要铲平君山,让湘水毫无阻碍地流淌,这种大胆想象打破常规,生动展现内心对世间顺畅、无坎坷的渴望。“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把洞庭湖水想象成无尽美酒,将君山红叶看作秋天醉酒的红晕,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充满奇幻色彩。象征:“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君山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想刬却君山,实则是希望铲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障碍,让自己和有才之士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借景抒情:“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借洞庭秋景,以湖水似酒、醉杀秋景,抒发内心积压的愁闷,借眼前之景,含蓄表达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李白提出要把君山铲平,让湘水能够毫无阻碍地顺畅流淌。从字面看,是对水流的设想,但深入探究,这其实是诗人内心渴望的一种外化。他历经坎坷,壮志难酬,心中满是对世间不公平的愤懑,就如同湘水被君山阻挡一样。他希望能铲平这些人生路上的“君山”,为自己和众多有才之士开辟一条坦途,然而这只是浪漫的幻想,现实中的困难如君山般难以撼动。后两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人视角一转,醉眼中,洞庭湖水仿佛都化作了美酒,君山的红叶恰似洞庭之秋醉酒后的红晕。这既是对眼前秋景的独特描绘,又曲折地传达出诗人的心境。他渴望像这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无尽的美酒一醉方休,以此来消除积压在心头的愁绪。

4. 作品点评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在写作上,诗人凭借大胆而独特的想象,如“刬却君山”“洞庭变酒”,营造出奇幻瑰丽的意境,尽显浪漫主义风格。从文学地位看,它是李白山水纪游诗中的精彩篇章,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洒脱的个性。诗中“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等名句,构思奇巧,蕴含深刻情感,千百年来为世人传颂,生动体现了李白借诗抒愤懑、展豪情的高超艺术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太白云:“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金针诗格》曰:“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论,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贾至、王维、岑参诸联,皆非内意,谓之不入诗格可乎?然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太白曰:“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迄今脍炙人门,谓有含蓄之意,则凿矣。

明谢榛《诗家直说》

# 率尔道出,自觉高妙。

明郝敬《批选唐诗》

# 诗豪语辟,正与少陵“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匹敌。“巴陵”一句,极言其快心。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言铲去君山而令湘水平铺,太白胸中放旷豪迈可见。中流畅饮,洞庭秋意,尽收于醉中矣。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放言无理,在诗家转有奇趣。四句四见地名不觉。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瞿存斋云:太白诗:“铲却君山好,平浦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是甚胸次?少陵亦云:“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然无许大胸次也。余谓不然。洞庭有君山,天然秀致。如铲却,是诚趣也。诗情豪放,异想天开,正不须如此说;既如此说,亦何大胸次之有?

清陈伟勋《酌雅诗话》

# 首句,若以君山在湖中不免犹为芥蒂,不如铲除更好。二句,君山铲去,湘水平流,则眼界弥觉空阔。三句,先点“酒”字,四句,落到“醉”字。步骤一丝不乱。三句有了“无限”二字,四句“醉杀”二字迎机而上,所谓一应一呼也。结句有醉倒在洞庭秋色之中,有“一脚踢翻鹦鹉洲,一拳捶碎黄鹤楼”之概。(品)豪迈。

近代朱宝莹《诗式》

# 其三纯是奇想。其所以发此奇想者,总为胸中与积愤欲抒,况又在醉后。故自然流出,不假安排。然亦须其一、其二为之铺垫。

现代安旗《李白诗秘要》

# 严云:便露出碎黄鹤气质。

现代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奔亡道中其三》

下一篇:唐·李白《估客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