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薄太清":蟾蜍吞食着瑶台上皎洁的月亮,
# 蟾蜍薄太清:蟾蜍”二句:蟾蜍吃掉月亮,实指月食。蟾蜍:即蛤蟆。古时认为月蚀是因月中蟾蜍食月造成的。薄,迫近。太清,天空。
"蚀此瑶台月":天空一片昏暗,玉魄销蚀。
# 瑶台:神话传说神仙所居之地。此指月亮所处之地。
"圆光亏中天":夜空中的圆光渐亏,
# 圆光亏中天:“圆光”二句:描述了月食发生的全过程。“圆光”指圆月。“亏”,指月食开始。
"金魄遂沦没":金魄逐渐地消失了。
# 沦没:指全食。,金魄:指月亮。魄,指各种形状的月相。
"螮蝀入紫微":虹霓进入紫微道,
# 螮蝀入紫微:“螮蝀”二句:言日晕浸入紫微星座,遮掩了太阳的光芒。比喻谗佞壅蔽天子。䗖蝀,又作蝃蝀,虹的别称,这里指日晕。
"大明夷朝晖":太阳的晨辉顿失光芒。
# 夷:灭。,大明:即太阳。
"浮云隔两曜":浮云将日月隔住,
# 两曜:即日月。
"万象昏阴霏":世间万象都昏暗下来。
# 万象昏阴霏:万象”句:言整个世界变昏暗了。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阴霏,阴暗朦胧。
"萧萧长门宫":长门宫中的陈皇后曾经红极一时,
# 萧萧长门宫:“萧萧”二句:指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初立,擅宠骄贵,后因无子及巫蛊事被废,句长门宫。见《汉书·外戚传·孝武陈皇后传》。萧萧,头发稀短的样子。长门宫,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所居之冷宫。陈皇后阿娇失宠,因陷害卫子夫被打入长门宫。
"昔是今已非":今日已经失宠,过着冷冷清清的日子。
"桂蠹花不实":桂树被蛀虫侵害花不结果,
# 桂蠹花不实:“桂蠹”二句:比喻皇后受侵害或冷落后,失势痛苦的状况。桂蠹,寄生在桂树上的害虫。
"天霜下严威":上天降下严霜显示威严。
"沉叹终永夕":深沉叹息一整夜到天亮,
# 永夕:长夜。
"感我涕沾衣":感慨不已泪水沾湿衣裳。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月食的壮观场景,借蟾蜍蚀月、日月失辉之象,暗喻天子受奸佞蒙蔽、皇后遭诬陷被废的朝堂乱象。表达了诗人对奸佞蔽君、忠良见疏的愤慨,以及对世道昏聩的哀伤之情。借自然现象的变化,写出对时政的深刻批判与对正义缺失的痛心。
2. 写作手法
象征:“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蟾蜍”象征奸佞小人,“月”象征君主或美好事物,以蟾蜍蚀月象征奸佞蒙蔽君主。“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中,“蝃蝀”象征邪恶势力,“紫微”指代朝廷,“大明”指太阳,象征君主,寓意邪恶势力侵入朝廷,危害君主。用典:“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用汉武帝时陈阿娇被废居长门宫的典故,借长门宫的今昔变化,暗示贤才失势、人事变迁,增添诗歌历史厚重感和表现力。直抒胸臆:“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在描述自然现象、运用典故之后,诗人直接表露对昔日繁华不再、美好事物被破坏的哀痛之情,毫无掩饰地将内心对世道的愤懑与哀伤倾诉而出,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借景抒情:“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借浮云遮蔽日月,万物陷入昏暗的景象,抒发对现实黑暗的忧愁和不满。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描绘蟾蜍逼近天空,侵蚀瑶台明月,使明月光辉在中天亏缺,月魄最终沉沦的景象,以蟾蜍蚀月象征奸佞对美好事物(君主或朝政清明)的破坏,开篇营造出不祥氛围。中间四句:“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进一步描述蝃蝀进入朝廷所在的紫微垣,太阳的光辉受到损害,浮云遮蔽日月,世间万物陷入昏暗阴霾,强调奸佞当道、朝政黑暗的状况。后六句:“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由天象转而写人事,长门宫今昔不同,暗示人事兴衰;桂树因蛀虫而花不实,加上严霜威逼,象征贤才受奸佞迫害。诗人为此叹息整夜,泪湿衣裳,直接抒发对现实黑暗的忧愁和无奈。
上一篇:唐·李白《赠张公洲革处士》
下一篇: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