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
·
chán
chú
tài
qī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chán
chú
tài
qīng
shí
yáo
tái
yuè
yuán
guāng
kuī
zhōng
tiān
jīn
suì
lún
dōng
wēi
míng
zhāo
huī
yún
liǎng
yào
wàn
xiàng
hūn
yīn
fēi
xiāo
xiāo
cháng
mén
gōng
shì
jīn
fēi
guì
huā
shí
tiān
shuāng
xià
yán
wēi
chén
tàn
zhōng
yǒng
gǎn
zhān

译文

蟾蜍吞食着瑶台上皎洁的月亮,天空一片昏暗,玉魄销蚀。夜空中的圆光渐亏,金魄逐渐地消失了。虹霓进入紫微道,太阳的晨辉顿失光芒。浮云将日月隔住,世间万象都昏暗下来。长门宫中的陈皇后曾经红极一时,今日已经失宠,过着冷冷清清的日子。桂树被蛀虫侵害花不结果,上天降下严霜显示威严。深沉叹息一整夜到天亮,感慨不已泪水沾湿衣裳。

逐句剖析

"蟾蜍薄太清":蟾蜍吞食着瑶台上皎洁的月亮,

# 蟾蜍薄太清:蟾蜍”二句:蟾蜍吃掉月亮,实指月食。蟾蜍:即蛤蟆。古时认为月蚀是因月中蟾蜍食月造成的。薄,迫近。太清,天空。

"蚀此瑶台月":天空一片昏暗,玉魄销蚀。

# 瑶台:神话传说神仙所居之地。此指月亮所处之地。

"圆光亏中天":夜空中的圆光渐亏,

# 圆光亏中天:“圆光”二句:描述了月食发生的全过程。“圆光”指圆月。“亏”,指月食开始。

"金魄遂沦没":金魄逐渐地消失了。

# 沦没:指全食。,金魄:指月亮。魄,指各种形状的月相。

"螮蝀入紫微":虹霓进入紫微道,

# 螮蝀入紫微:“螮蝀”二句:言日晕浸入紫微星座,遮掩了太阳的光芒。比喻谗佞壅蔽天子。䗖蝀,又作蝃蝀,虹的别称,这里指日晕。

"大明夷朝晖":太阳的晨辉顿失光芒。

# 夷:灭。,大明:即太阳。

"浮云隔两曜":浮云将日月隔住,

# 两曜:即日月。

"万象昏阴霏":世间万象都昏暗下来。

# 万象昏阴霏:万象”句:言整个世界变昏暗了。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阴霏,阴暗朦胧。

"萧萧长门宫":长门宫中的陈皇后曾经红极一时,

# 萧萧长门宫:“萧萧”二句:指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初立,擅宠骄贵,后因无子及巫蛊事被废,句长门宫。见《汉书·外戚传·孝武陈皇后传》。萧萧,头发稀短的样子。长门宫,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所居之冷宫。陈皇后阿娇失宠,因陷害卫子夫被打入长门宫。

"昔是今已非":今日已经失宠,过着冷冷清清的日子。

"桂蠹花不实":桂树被蛀虫侵害花不结果,

# 桂蠹花不实:“桂蠹”二句:比喻皇后受侵害或冷落后,失势痛苦的状况。桂蠹,寄生在桂树上的害虫。

"天霜下严威":上天降下严霜显示威严。

"沉叹终永夕":深沉叹息一整夜到天亮,

# 永夕:长夜。

"感我涕沾衣":感慨不已泪水沾湿衣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五十九首(其二)》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约作于天宝三载(744)后其离长安之时。诗中先生动描绘蟾蜍蚀月,致使明月圆光亏损、金魄沉沦的壮观月食景象。继而笔锋一转,借太阳光辉黯淡、浮云蔽日,万物陷入昏暗,暗喻君心被奸佞蒙蔽,世道混沌。诗人还巧用典故并直抒胸臆,抒发对往昔繁华消逝、美好遭毁的哀伤。此诗借自然景象写人世,融合自然与人文情感,深刻展现出李白对世道昏聩的郁愤与哀伤,借月食之事,或讥唐玄宗因武惠妃而废王皇后,又或表达奸佞蔽君、忠良见疏的感慨,尽显李白诗歌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白集中总题为《古风》的五十九首诗作,编排顺序并无规律可循。这组诗作并非创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其中,较为明确的是《古风五十九首》其二《蟾蜍薄太清》,此诗旨在感慨王皇后被废为庶人的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由此推断,这首诗创作于开元十二年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月食的壮观场景,借蟾蜍蚀月、日月失辉之象,暗喻天子受奸佞蒙蔽、皇后遭诬陷被废的朝堂乱象。表达了诗人对奸佞蔽君、忠良见疏的愤慨,以及对世道昏聩的哀伤之情。借自然现象的变化,写出对时政的深刻批判与对正义缺失的痛心。

2. 写作手法

象征:“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蟾蜍”象征奸佞小人,“月”象征君主或美好事物,以蟾蜍蚀月象征奸佞蒙蔽君主。“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中,“蝃蝀”象征邪恶势力,“紫微”指代朝廷,“大明”指太阳,象征君主,寓意邪恶势力侵入朝廷,危害君主。用典:“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用汉武帝时陈阿娇被废居长门宫的典故,借长门宫的今昔变化,暗示贤才失势、人事变迁,增添诗歌历史厚重感和表现力。直抒胸臆:“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在描述自然现象、运用典故之后,诗人直接表露对昔日繁华不再、美好事物被破坏的哀痛之情,毫无掩饰地将内心对世道的愤懑与哀伤倾诉而出,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借景抒情:“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借浮云遮蔽日月,万物陷入昏暗的景象,抒发对现实黑暗的忧愁和不满。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描绘蟾蜍逼近天空,侵蚀瑶台明月,使明月光辉在中天亏缺,月魄最终沉沦的景象,以蟾蜍蚀月象征奸佞对美好事物(君主或朝政清明)的破坏,开篇营造出不祥氛围。中间四句:“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进一步描述蝃蝀进入朝廷所在的紫微垣,太阳的光辉受到损害,浮云遮蔽日月,世间万物陷入昏暗阴霾,强调奸佞当道、朝政黑暗的状况。后六句:“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由天象转而写人事,长门宫今昔不同,暗示人事兴衰;桂树因蛀虫而花不实,加上严霜威逼,象征贤才受奸佞迫害。诗人为此叹息整夜,泪湿衣裳,直接抒发对现实黑暗的忧愁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张公洲革处士》

下一篇: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