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nán
lán
shān
xià
yǒu
luò
xīng
tán
zhù
zhōu
shí
shàng
pàn
guān
chāng
hào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lán
cén
sǒng
tiān
jīng
é
bēn
héng
chéng
tán
shì
tūn
luò
xīng
shí
shā
dài
qiū
yuè
míng
shuǐ
yáo
hán
shān
jiā
jìng
huǎn
zhào
qīng
huī
néng
liú
hèn
jūn
huān
yóu
shǐ
使
jīng
suǒ
zhù
jié
máo
liàn
jīn

译文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逐句剖析

"蓝岑竦天壁":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

# 蓝岑:即蓝山。

"突兀如鲸额":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

# 突兀:高耸貌。

"奔蹙横澄潭":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

# 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紧缩。

"势吞落星石":其势吞没落星之石。

"沙带秋月明":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

"水摇寒山碧":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

"佳境宜缓棹":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

"清辉能留客":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

"恨君阻欢游":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

# 君:指何判官。,恨:深以为憾。

"使我自惊惕":使我心中又惊又忧。

# 惊惕:即警惕。

"所期俱卜筑":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

# 卜筑:择地而居。

"结茅炼金液":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 金液:指长生不老药。,结茅:筑茅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是唐代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全诗以景喻情,首四句勾勒蓝山危崖高耸、怪石吞石的奇景,暗喻幽州形势危急,为后文劝友铺垫;中间“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等句,既写山水清辉留客之景,亦隐含促友人醒悟隐退之意;末四句直劝友人共筑蓝山,借“炼丹学道”表达明哲保身之愿。作品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将自然景致与对友人的关切、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怀交织,既展现李白诗歌浪漫自然的风格,又在景物描写中暗藏深意,体现其渴望隐逸避世的心境,是李白寄赠诗中情景交融、寓意深远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由唐代李白创作。天宝十二年(753年),五十三岁的李白游泾县蓝山,此时正值安禄山反叛前夕。此前李白曾赴幽州,察觉安禄山谋反之势后毅然回归江南,后赴长安陈策却无果,遂南下宣城。此后他往来各县,寄情山水,表面修道炼丹,实则明哲保身。在此期间,李白游览蓝山,借落星潭景致创作此诗,既寄寓对友人何判官昌浩同隐的期望,也抒发自身怀才不遇之情,更暗含避世保身的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品借山水景致展开主题,首四句描绘蓝山危崖高耸、怪石吞石的奇景,暗喻幽州形势危急;中间以“沙带秋月”“水摇寒山”等景,既写留客之境,也隐含促友人隐退之意;末四句直劝友人共隐蓝山,借“炼丹学道”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下明哲保身的渴望。全诗将山水风光与对友人的关切、自身避世心境相融合,在写景中寄寓深意。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怪石倒影比作猛兽吞潭,如“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强化山势险峻的意象,暗含对时局动荡的隐喻。映衬:以“带”“摇”二字活化白沙与月光、山影与碧水的互动,如“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通过动态与静态的映衬增强画面感。托物言志:全诗以山水为依托,表面写景实则隐喻幽州形势危急,借“炼丹学道”表达对友人同隐的期许及对时局的忧虑。双关:“惊惕”一词既指魂惊魄惕的感受,又暗含对时局的警觉,如“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一箭双雕深化主题。

3. 分段赏析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首联“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以铺叙手法勾勒蓝山危崖高耸如鲸额的奇景,暗喻幽州形势危急;次句“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借比喻写怪石倒影似猛兽吞潭,强化险峻意象。中间“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以“带”“摇”二字活化白沙与月光、山影与碧水的互动,营造清辉留客的意境,实则暗含促友人隐退之意。末四句“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直抒遗憾,以“惊惕”双关魂惊与自警,劝友人共隐蓝山炼丹学道,既明哲保身亦暗含对时局的忧虑。全诗虚实相生,表面写景留客,实则以山水隐喻时局,借隐逸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体现李白托物言志的艺术匠心。

4. 作品点评

此诗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中政治隐喻的创作特点,通过山水意象与政治现实的深层对应,构建出独特的象征体系。全诗以"蓝山奇景"的自然描写为载体,巧妙影射幽州动荡局势,在盛唐山水诗中形成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诗中"佳境留人醉,清辉待君归"等句采用表层留客与深层警示的双重意蕴,既继承楚辞比兴传统,又发展出将个人际遇融入时局观察的抒情方式。结尾盟誓式劝诫以"君若不来同游"的假设句式,将归隐抉择转化为对现实困境的回应,在洒脱语风中隐现忧思,折射出盛唐文人面对仕隐矛盾时的心态,为解读该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提供了具象化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简称《寄何昌浩》)当与《山鹧鸪词》并读,其旨益显。

近代安旗《李白诗秘要》

# 朱谏以之为伪作(《李诗辨疑》);安磐疑是永王南巡被胁时作(《颐山诗话》)。胡云:“意当时有劝白北依谁氏者,而白安于南不欲去,托为鹧鸪之语以谢之。其作于客居云梦及岳阳之日乎?”王云:“此诗当是南姬有嫁为北人妇者,悲啼誓死而不肯去。太白见而悲之,遂作此诗。”詹云:“太白集有《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一首……此首或为唱《山鹧鸪》所作新词也。”以上朱、安二说皆非;胡、王二说知其为比兴之辞,然不知究竟;詹说乍看似平易可通,然仔细比较则知所言二鹧鸪诗时令有别,一在雪夜,一在秋日,故其说亦不可从。

近代安旗《李白诗秘要》

# 窃按此诗(简称《寄何昌浩》)及《山鹧鸪词》,亦犹天宝十载之《赠何七判官昌浩》及《陌上桑》,皆须与幽州之行联系考察。《赠何昌浩》诗及《陌上桑》是此行序幕;《寄何昌浩》诗及《山鹧鸪词》是此行余波。此四诗两两相倚,互为表里;首尾遥接,一脉相承。前此各自孤立,未得其解,今发现其固有之联系,顿然改观。不但幽州之行其始终及真相拨云见天,太白此行之忠贞大节亦有同杲日矣。

近代安旗《李白诗秘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送麹十少府》

下一篇:唐·李白《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