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平既弃世":蜀人严君平弃世不仕,
# 君平:严君子,名遵,西汉蜀郡人。
"世亦弃君平":朝廷亦弃严君平任其隐沦。
"观变穷太易":他潜心钻研太易以观变化,
# 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这就叫做太易。
"探元化群生":探索玄机以化度众生。
"寂寞缀道论":终日研究道论,
# 缀:指著述编辑。
"空帘闭幽情":过着闭门读书的闲居生活。
"驺虞不虚来":驺虞这样的仁兽不会在世间平白地出现,
# 驺虞: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在传说中它是一种虎躯猊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
"鸑鷟有时鸣":凤凰这样的神鸟有时也会降临人间鸣叫。
# 鸑鷟:凤凰之别名。
"安知天汉上":怎知在天河之上,
# 天汉:古时指银河。
"白日悬高名":白日没有高悬的我的名姓。
"海客去已久":只是那位访过牵牛的海客早已不在,
"谁人测沉冥":现在到哪里去请严君平这样的高人来测算我的命运和前途呢。
# 沉冥:隐晦,玄寂。这里指占卜的对象。,测:指占卜。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追思诗。此诗描绘了严君平的隐逸生涯、人生志趣与哲学造诣。表达了对严君平高洁人格的颂扬,也暗含自身不遇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两句开篇点题。指出严君平(君平)已经离世,同时强调世俗也抛弃了他。两个“弃”字相互呼应,简洁直白地交代了严君平与世俗之间相互背离的关系,奠定了全诗感慨、叹惋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严君平其人其事的好奇与探究。“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这两句是对严君平学识与思想的高度概括。“观变”“探元”生动展现出严君平致力于观察世间变化、探究宇宙根源的钻研精神。“穷太易”说明他深入钻研《太易》,将其中蕴含的道理探究到极致;“化群生”则表明他以探究所得来感悟、教化众生。此句凸显了严君平在学术与思想领域的卓越追求和深刻造诣,展现出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描绘了严君平生前著书立说的孤寂场景。“寂寞”一词直接点明他独自钻研、撰写道家理论时的孤独状态;“空帘”营造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氛围,“闭幽情”则暗示他将自己深邃的思想与幽远的情怀寄托在著述之中,不被世人轻易理解,进一步烘托出他不与世俗同流、一心向道的高洁品格。“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运用了比兴手法。“驺虞”“鸑鷟”都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诗人以它们比喻像严君平这样的贤才,说明贤才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他们如同祥瑞之鸟,在合适的时候才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这两句既表达了对严君平才华的高度肯定,也暗示了他生不逢时,未能在当世充分施展抱负的遗憾。“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出对严君平虽被世俗遗忘,但他的声名却如同高悬于银河之上的太阳般耀眼的坚信。“天汉”“白日”营造出宏大、高远的意境,强调严君平的声名不受世俗局限,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体现出诗人对真正贤才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对世俗眼光的不屑。“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中,“海客”指代严君平,说他离世已久;“沉冥”形容他深邃的思想境界。此句以疑问作结,感慨严君平离去后,世间再无人能够真正参透他那高深莫测的思想。既流露出对严君平无人理解、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世间缺乏知音的无奈与怅惘。
下一篇:唐·李白《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