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gāo
fèng
jiàn
zòng
wēng
qīng
guī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zuó
míng
gāo
mèng
huán
shǒu
nòng
yuè
qīng
tán
jiān
jiào
shí
zhěn
fēi
shān
shēn
西
wàng
qín
guān
lín
shàng
chūn
hái
zǎo
zhù
shū
què
yáng
hǎo
qīng
sōng
lái
fēng
chuī
dào
绿
luó
fēi
huā
yān
cǎo
jiā
xiān
wēng
ài
qīng
zhēn
cái
xióng
cǎo
shèng
líng
rén
míng
gāo
jué
shì
chén
míng
gāo
wēi
máng
zài
chù
xiá
shuǐ
héng
qiáo
shēn
cuì
yún
qiú
xiù
yān
shí
yīng
guò
sōng
shào
jiān
xiāng
wèi
zhé
sān
huā
shù

译文

回忆昨日在梦中回到鸣皋山,亲手拨弄清潭中洁白的月影。醒来时枕边席旁已非碧山景致,侧身西望,只见关隘阻隔了归途。朝廷的麒麟阁上春光尚早,可著书之时却总想起伊阳山水的美好。青松间吹来的风拂过古老的驿道,绿萝的花瓣飘落,覆盖了丛生的野草。我家叔翁偏爱清雅纯真的品性,才思雄健,书法造诣超越古人,只想隐居鸣皋以隔绝尘世。鸣皋山渺茫深远,究竟在何处,五厓峡的流水横亘在打柴人行走的山路上。您身披如同翠云般的裘衣,衣袖轻拂缭绕的紫烟,飘然远去。您此去应当会经过嵩山与少室山之间,请在相思时为我折一枝三花树。

逐句剖析

"忆昨鸣皋梦里还":回忆昨日在梦中回到鸣皋山,

"手弄素月清潭间":亲手拨弄清潭中洁白的月影。

"觉时枕席非碧山":醒来时枕边席旁已非碧山景致,

"侧身西望阻秦关":侧身西望,只见关隘阻隔了归途。

# 侧身西望阻秦关:意谓想回朝廷,而实际是不可能的。秦关,秦地关塞。这里一语双关,也指某些人的谗毁。

"麒麟阁上春还早":朝廷的麒麟阁上春光尚早,

# 麒麟阁:汉代阁名。汉宣帝曾图霍光等十一功臣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汉书·苏武传》: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这里指京城长安。

"著书却忆伊阳好":可著书之时却总想起伊阳山水的美好。

# 伊阳:旧县名。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记》:鸣皋山,在河南府伊阳县东三十五里。伊阳县本陆浑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伊阳县,在伊水之阳,去伊水一里。即今之汝阳县。这里借指鸣皋山。

"青松来风吹古道":青松间吹来的风拂过古老的驿道,

# 古:一作石。

"绿萝飞花覆烟草":绿萝的花瓣飘落,覆盖了丛生的野草。

"我家仙翁爱清真":我家叔翁偏爱清雅纯真的品性,

# 我家仙翁爱清真:谓从翁才能出众,是超越古人的一代草圣。草圣,对草书艺术卓越者的美称。清真:纯真朴素。翁:一作公。

"才雄草圣凌古人":才思雄健,书法造诣超越古人,

"欲卧鸣皋绝世尘":只想隐居鸣皋以隔绝尘世。

"鸣皋微茫在何处":鸣皋山渺茫深远,究竟在何处,

"五厓峡水横樵路":五厓峡的流水横亘在打柴人行走的山路上。

# 峡:一作溪。

"身披翠云裘":您身披如同翠云般的裘衣,

# 翠云裘:以翠羽制作、上有纹饰的裘。

"袖拂紫烟去":衣袖轻拂缭绕的紫烟,飘然远去。

# 紫烟:紫色瑞云。

"去时应过嵩少间":您此去应当会经过嵩山与少室山之间,

# 嵩少:嵩山和少室山的合成。这里指嵩山。少室,嵩山三峰之一。其余二峰为太室和峻极。

"相思为折三花树":请在相思时为我折一枝三花树。

# 三花树:王琦注:即贝多树也。《齐民要术》:《嵩山记》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昔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西山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诗中先以“梦里还鸣皋”的奇幻想象开篇,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觉时枕席非碧山”,暗喻仕途阻隔与隐居向往的矛盾;继而以“麒麟阁”(代指功名场)与“伊阳好”(代指隐居地)的对照,凸显对清真品性的推崇。“青松来风”“绿萝飞花”等景物描写,勾勒出鸣皋山清幽绝俗的意境,而“草圣凌古人”则赞从翁才学超卓,“欲卧鸣皋”点明其归隐之志。结尾以“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的飘逸意象,刻画从翁遁世绝尘的姿态,又以“折三花树”的典故寄寓相思,将送别之情融入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熔神话想象、典故活用与景物描绘于一炉,语言豪放飘逸,既展现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又在送归主题中暗含对仕途的疏离、对自然真趣的追寻,情感深沉而意境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鸣皋山清幽景致与从翁归隐的飘逸形象,既表达对其遁世的祝福,又暗含自身仕隐两难的矛盾,在山水意象中寄寓对清真境界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借梦境虚写重返鸣皋山的情景,诗人于清潭间拨弄素月倒影,“素月”“清潭”的洁净意象与“手弄”的随性动作,构筑出空灵澄澈的理想之境,暗藏对山水胜境的深切向往;“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则以现实实写猛然惊醒后的失落,枕席取代了碧山的真实触感,“非”字道尽梦境与现实的割裂,而“侧身西望”的动作与“阻秦关”的空间阻隔,暗示仕途或归程受阻的无奈,将梦中仙境的美好与现实处境的困顿形成强烈对照,在虚实转换间流露出理想不得实现的怅然若失与对现实束缚的深沉慨叹。

3. 分段赏析

全诗以吟咏鸣皋山为从翁送行,可分为两段。前八句为第一段,诗人以虚写手法描绘鸣皋山:先是梦见在山中明月下拨弄清潭水波,又撰文回忆山景之美,用“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勾勒出青松拂风、绿萝飞花覆盖野草的清幽画面(因鸣皋山在伊阳,故以“伊阳”代指)。这部分蕴含复杂情感:向往山中生活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失落,对从翁将往佳境的祝愿中暗含自己无法同去的怅然,以及对长安的牵挂与归不得的矛盾,将诗人“仕隐两难”的心境委婉道出。后九句为第二段,聚焦送别场景:“我家”三句从品行与才华称颂从翁,言其喜爱清真、超脱尘世,草书技艺超越古人;“鸣皋微茫,峡水横路”以山水朦胧之景,诠释从翁远离尘嚣的追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则通过服饰与动作描写,勾勒出从翁飘逸出尘的隐士形象。结尾两句以“别后互通消息”的朴素愿望,传递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诗将写景、咏怀与送别融合,语言含蓄而情感真挚,在虚实交织中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横江词·其三》

下一篇:唐·李白《古朗月行(节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