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四海":登上高处俯瞰四周,
# 四海:指天下。
"天地何漫漫":天地是何等的广阔啊!
# 漫漫:无涯无际。
"霜被群物秋":秋霜覆盖,万物凋零,
# 霜被群物秋: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被:披,覆盖。
"风飘大荒寒":北风飘吹,原野荒寒。
# 大荒:广阔的原野。
"荣华东流水":荣华富贵就像东流水一样,转瞬即逝,
# 荣华东流水:“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万事皆波澜":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白日掩徂辉":白日掩盖了夕阳的余晖,
# 白日掩徂辉:即夕阳西下。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浮云无定端":浮云飘来飘去没有一定的方向。
"梧桐巢燕雀":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地方,现在却被燕雀占据为巢,
"枳棘栖鸳鸾":枳棘本是燕雀聚集的地方,现在反而成了鸳鸾的栖身之处。
# 枳棘栖鸳鸾:枳棘:有棘刺的灌木。“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谓黑白颠倒,是非错位。喻小人居子高位,而君子不得其位。鸳鸾:即鹤雏鸾凤之属。
"且复归去来":还是回家去吧,
# 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剑歌行路难":仗剑高歌《行路难》。
# 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乐府解题》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行:一作“悲”。,剑歌:剑歌:弹剑而歌。《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介绍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秋日的寒凉与荒芜,体现了他对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懑与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中营造了一种苍凉悲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坎坷后的无奈心情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将荣华比作东去的流水,形容荣华如同流水般一去不返;把万事比作波澜,表明万事如同波澜一样起伏不定。象征:“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中,“梧桐”本是高贵的树木,常象征美好、高洁,这里却被燕雀占据巢穴;“枳棘”多刺且矮小,本非鸾凤所居之处,却栖息着鸳鸾。比兴:诗歌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起兴,诗人登上高处,望见广阔无垠的天地,由此引发对天地间万物及世事的感慨,为下文的抒情与议论做铺垫,使诗歌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
3.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盖万物,西风吹拂荒野,呈现出一派浩大空洞、苍凉萧索的景象。这不仅是深秋自然风光的写照,更是社会冰冷的象征,诗人不仅感受到身外的寒意,更体会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第五、六句“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道出了诗人遭遇的不顺遂。他41岁时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时满怀壮志,渴望有所作为。然而,玄宗后期政治腐败,贤能之士屡遭迫害。李白秉性耿直,不愿阿谀权贵,因而被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便被迫辞官。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荣华富贵的淡泊,也透露出他对仕途的失望。第七、八句“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进一步揭示了诗人不顺遂的根源。“徂辉”即落日余晖,暗喻朝政昏暗;“浮云”则比喻谗毁他的恶势力,暗示朝廷的黑暗与不公。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鸾”本是高贵的鸟类,却栖息于多刺的“枳棘”之上,而“燕雀”反而占据“梧桐”之巢。这一上下错位的现象,既是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写照,也是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真实写照。第十一、十二句“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归隐之志。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选择归隐,同时借《行路难》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化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则借用冯欢弹剑而歌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自由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其沉郁而又奔放的情感,以及隐微却显豁的比兴手法。诗中描绘的风霜肃杀之寒气、“浮云”与“徂辉”的昏暗、“燕雀”与“鸳鸾”的错位,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氛围;然而,“登高”远望的壮阔气概、“漫漫”天地的开阔胸襟、“流水”与“波澜”的深沉感喟,以及慷慨悲愤的“剑歌”,依然掩盖不住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仙”的豪迈气魄。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确实,此诗虽不像李白其他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恣肆,但在沉郁之中仍不失奔放,压抑之下依旧豪气不减。
# 萧云:此篇谓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识时之士,唯有归去来而已。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即景而寓感叹于间,以见不得不动归来之念。意者,是时太白所投之主人,惑于辟小而不见亲礼,将欲去之而作此诗。旧注以时世昏乱,阴小用事为解,专指朝政而言,恐未是。
现代王琦《李太白全集》
# “白日”二语,喻谗邪惑主。“梧桐”二语,喻小人得志,君子失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天宝乱作以后,无志用世而思远逝之词。
清陈沆《诗比兴笺》
上一篇:唐·李白《寄远(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