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
·
sān
shí
jiǔ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dēng
gāo
wàng
hǎi
tiān
màn
màn
shuāng
qún
qiū
fēng
piāo
huāng
hán
róng
huá
dōng
liú
shuǐ
wàn
shì
jiē
lán
bái
yǎn
huī
yún
dìng
duān
tóng
cháo
yàn
què
zhǐ
yuān
luán
qiě
guī
lái
jiàn
xíng
nán

译文

登上高处俯瞰四周,天地是何等的广阔啊!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吹,原野荒寒。荣华富贵就像东流水一样,转瞬即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白日掩盖了夕阳的余晖,浮云飘来飘去没有一定的方向。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地方,现在却被燕雀占据为巢,枳棘本是燕雀聚集的地方,现在反而成了鸳鸾的栖身之处。还是回家去吧,仗剑高歌《行路难》。

逐句剖析

"登高望四海":登上高处俯瞰四周,

# 四海:指天下。

"天地何漫漫":天地是何等的广阔啊!

# 漫漫:无涯无际。

"霜被群物秋":秋霜覆盖,万物凋零,

# 霜被群物秋: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被:披,覆盖。

"风飘大荒寒":北风飘吹,原野荒寒。

# 大荒:广阔的原野。

"荣华东流水":荣华富贵就像东流水一样,转瞬即逝,

# 荣华东流水:“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万事皆波澜":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白日掩徂辉":白日掩盖了夕阳的余晖,

# 白日掩徂辉:即夕阳西下。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浮云无定端":浮云飘来飘去没有一定的方向。

"梧桐巢燕雀":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地方,现在却被燕雀占据为巢,

"枳棘栖鸳鸾":枳棘本是燕雀聚集的地方,现在反而成了鸳鸾的栖身之处。

# 枳棘栖鸳鸾:枳棘:有棘刺的灌木。“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谓黑白颠倒,是非错位。喻小人居子高位,而君子不得其位。鸳鸾:即鹤雏鸾凤之属。

"且复归去来":还是回家去吧,

# 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剑歌行路难":仗剑高歌《行路难》。

# 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乐府解题》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行:一作“悲”。,剑歌:剑歌:弹剑而歌。《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围绕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所见所感展开,表达了其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对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李白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前四句写诗人登高远望,描绘了秋日的寒凉与荒芜,展现了世事的无常与光阴的飘忽。中四句以“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悲愤。末两句写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表达了其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归隐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将此诗系于天宝三载(744)。从诗末二句“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来看,其情绪与李白《行路难》之二末句“行路难,归去来”如出一辙。而《行路难》三首通常被认为作于长安“被放之初”,因此此诗的创作时间应与之相近,大约在天宝三年(744)之秋。此时,李白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的弊端与社会的黑暗有了深刻的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中,目睹了朝廷用人不公的现象,内心愤懑难平,遂萌生归隐之念,并将这种情绪倾注于诗篇之中,创作了这首《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介绍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秋日的寒凉与荒芜,体现了他对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懑与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中营造了一种苍凉悲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坎坷后的无奈心情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将荣华比作东去的流水,形容荣华如同流水般一去不返;把万事比作波澜,表明万事如同波澜一样起伏不定。象征:“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中,“梧桐”本是高贵的树木,常象征美好、高洁,这里却被燕雀占据巢穴;“枳棘”多刺且矮小,本非鸾凤所居之处,却栖息着鸳鸾。比兴:诗歌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起兴,诗人登上高处,望见广阔无垠的天地,由此引发对天地间万物及世事的感慨,为下文的抒情与议论做铺垫,使诗歌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

3.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盖万物,西风吹拂荒野,呈现出一派浩大空洞、苍凉萧索的景象。这不仅是深秋自然风光的写照,更是社会冰冷的象征,诗人不仅感受到身外的寒意,更体会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第五、六句“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道出了诗人遭遇的不顺遂。他41岁时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时满怀壮志,渴望有所作为。然而,玄宗后期政治腐败,贤能之士屡遭迫害。李白秉性耿直,不愿阿谀权贵,因而被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便被迫辞官。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荣华富贵的淡泊,也透露出他对仕途的失望。第七、八句“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进一步揭示了诗人不顺遂的根源。“徂辉”即落日余晖,暗喻朝政昏暗;“浮云”则比喻谗毁他的恶势力,暗示朝廷的黑暗与不公。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鸾”本是高贵的鸟类,却栖息于多刺的“枳棘”之上,而“燕雀”反而占据“梧桐”之巢。这一上下错位的现象,既是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写照,也是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真实写照。第十一、十二句“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归隐之志。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选择归隐,同时借《行路难》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化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则借用冯欢弹剑而歌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自由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其沉郁而又奔放的情感,以及隐微却显豁的比兴手法。诗中描绘的风霜肃杀之寒气、“浮云”与“徂辉”的昏暗、“燕雀”与“鸳鸾”的错位,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氛围;然而,“登高”远望的壮阔气概、“漫漫”天地的开阔胸襟、“流水”与“波澜”的深沉感喟,以及慷慨悲愤的“剑歌”,依然掩盖不住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仙”的豪迈气魄。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确实,此诗虽不像李白其他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恣肆,但在沉郁之中仍不失奔放,压抑之下依旧豪气不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萧云:此篇谓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识时之士,唯有归去来而已。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即景而寓感叹于间,以见不得不动归来之念。意者,是时太白所投之主人,惑于辟小而不见亲礼,将欲去之而作此诗。旧注以时世昏乱,阴小用事为解,专指朝政而言,恐未是。

现代王琦《李太白全集》

# “白日”二语,喻谗邪惑主。“梧桐”二语,喻小人得志,君子失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天宝乱作以后,无志用世而思远逝之词。

清陈沆《诗比兴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寄远(其四)》

下一篇:唐·李白《流夜郎永华寺,寄寻阳群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