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í
shǒu
shí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bái
sān
qiān
zhàng
yuán
chóu
zhǎng
zhī
míng
jìng
chù
qiū
shuāng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逐句剖析

"白发三千丈":白发长达三千丈,

# 白发:白头发。

"缘愁似个长":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 个:如此,这般。,缘:因为。

"不知明镜里":不知在明镜之中,

# 里:中的意思。,不知:不知道。

"何处得秋霜":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是盛唐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绝句。此诗主题围绕着诗人内心的愁绪,内容上以奇特的想象开篇,说自己白发长达三千丈,原因是忧愁也像它一样长,而后对着明镜发出疑问,不知从何处得来这如秋霜般的白发。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浪漫夸张与设问。“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凸显愁绪之深;“何处得秋霜”则以设问强化内心的困惑与感慨。分段来看,前两句直抒胸臆,以夸张之笔写愁;后两句通过照镜的场景,进一步深化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该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大胆的夸张和浪漫的想象,突破现实常理,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白发,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极具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后,云游天下十年,期间虽有快意之时,如与杜甫把酒论诗,但心情并非一直畅快。天宝十二载,他北游幽蓟,亲眼目睹安禄山势力膨胀,君王对其隐患不加遏制,心中极其悲愤。大约在天宝十三载(另说为天宝十二载或天宝十四载)他第二次游历秋浦时,结合当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的愤懑与忧愁,写下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愤诗。诗歌开篇以“白发三千丈”的夸张之笔,描绘出诗人白发之长,紧接着点明是因为愁绪才有这般长度。而后通过对着明镜,发出“何处得秋霜”的疑问,将白发比作秋霜。全诗借对白发这一形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内心愁绪之深,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2. 写作手法

夸张:“白发三千丈”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将白发的长度夸大到三千丈,超乎常理,以此来突出诗人愁绪之深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设问:“缘愁似个长”,先提出白发为何有三千丈的疑问,随后作出回答,是因为愁绪有这么长,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强调了愁的根源,也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借物抒情:诗人借助“白发”“秋霜”这些事物,将自己壮志未酬、遭受排挤压抑的悲愤之情融入其中,从揽镜看到白发秋霜,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愤懑,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第一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超乎常理的“三千丈”来形容白发之长,极具震撼力。“缘愁似个长”则点明白发如此之长是因为愁绪之深,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为有形的白发长度,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内心愁思的深重。此句语言豪放奔放,以奇句见奇思,凸显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压抑。第二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代指白发,增添了忧伤憔悴的情感色彩。“不知”并非真不知,而是以愤激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半生遭受排挤压抑、志向难遂的痛切之情。诗眼“得”字,直贯诗人的人生经历,深刻地传达出他怀才不遇的悲愤。这两句从照镜的场景出发,借对白发来源的疑问,将诗人内心的愤懑和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是李白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篇,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白发三千丈”这样大胆奔放且极度夸张的语句,成为被后世传颂的经典名句。诗人借助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打破常规,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生动有力地宣泄出内心深处的积怨与抑郁,使情感表达极具冲击力。从写作特色来看,此诗以奔放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将浪漫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抒情提供了更为广阔且独特的空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在文学史上,该诗彰显了李白豪放飘逸、富有浪漫情怀的诗歌风格,是其诗歌创作中体现浪漫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对后世诗歌创作在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运用上,都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估客行 ( 行一作乐 )》

下一篇:唐·李白《赠崔秋浦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