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箸落春镜":双垂如玉箸的泪水,落在梳妆台的镜上,
# 玉箸:指眼泪。
"坐愁湖阳水":因为这湖阳水生出忧愁。
# 湖阳:唐县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湖阳镇。
"闻与阴丽华":听说这湖阳与阴丽华的故里风烟相连,
# 阴丽华:东汉光武帝之妻,光武微时闻其美,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事见《后汉书·光烈阴皇后纪》。
"风烟接邻里":若为邻里。
"青春已复过":大好的春光匆匆驶过,
# 青春:美好的时光。
"白日忽相催":忽觉时光催人年老。
# 白日:指时光。
"但恐荷花晚":担心秋风吹寒,荷花凋落,
# 荷:一作“飞”。
"令人意已摧":心悲不自胜。
"相思不惜梦":让这相思情,融入睡梦中,
"日夜向阳台":日夜兼程,奔向那遥远的阳台。
# 阳台:借指相会之地。用宋玉《高唐赋》楚王梦与巫山神女欢会典故。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寄远十二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以女性口吻抒怀,延续了南朝乐府“代内赠”传统,但突破了闺怨诗的婉约局限,赋予相思以豪放气质。
2. 写作手法
比喻:“玉箸落春镜”以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既凸显泪珠的晶莹剔透,又暗含其情感的珍贵与沉重。用典:以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代指思妇所在湖阳的地理位置(阴丽华故里邻近湖阳),既点明空间关联,又通过贤后形象隐喻夫妻情深的理想。
3. 分段赏析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玉箸”以玉制筷子喻泪,既显泪珠晶莹,又暗含情感之珍贵;“春镜”既可指梳妆台,又隐喻时光流转中的容颜。“湖阳水”实指今河南唐河县的湖阳镇,地理实景被赋予阻隔相思的象征意义。泪落镜台的动态画面与静坐观水的静态场景形成对比,展现“坐愁”的孤寂与无奈,奠定全诗哀婉基调。“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阴丽华”为东汉光武帝皇后,其故里新野县与湖阳镇相邻,此处借地理关联暗喻妻子与贤后的精神共鸣。“风烟接邻里”既写两地实际距离之近,又反衬心理隔阂之远,凸显思妇对丈夫所处环境的想象。“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青春”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亦象征人生盛年;“白日”拟人化,将抽象时光具象为压迫性力量。青春与白日的对抗,揭示“天行有常”与“人生无常”的永恒矛盾,深化韶华易逝的焦灼感。“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荷花”既指自然景物,又谐音“何”,暗喻容颜衰老(“晚”);“摧”则指向爱情花期将尽,物我同构中见生命悲感。以荷花的脆弱性喻爱情的易逝性,将私人化忧思升华为普遍性存在焦虑。“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阳台”化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神女相会之地,将其从艳情符号转化为精神归宿,赋予相思超现实色彩。“不惜梦”以决绝姿态突破现实桎梏,“日夜”强化思念的无尽密度,展现李白“惊风雨”的抒情魄力。
4. 作品点评
《寄远十二首(其四)》抒发的执着的相思之情,是朴素而强烈的。诗中既有“相思不惜梦”的炽烈,又隐含“白日忽相催”的无奈,折射出李白对仕途抱负(丈夫远游的隐喻)与家庭羁绊的挣扎。
# 与古为化,不以摹拟为工,而寄托自远。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此等绝似鲍照(“忆昨东园”句下)。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评点》
# 忧愁幽思,笔端缭绕。情致不尽。后来高青丘辈全学这样格调者欤!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