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ǎn
shí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zhù
luò
chūn
jìng
zuò
chóu
yáng
shuǐ
wén
yīn
huá
fēng
yān
jiē
lín
qīng
chūn
guò
bái
xiāng
cuī
dàn
kǒng
huā
wǎn
lìng
rén
cuī
xiāng
mèng
xiàng
yáng
tái

译文

双垂如玉箸的泪水,落在梳妆台的镜上,因为这湖阳水生出忧愁。听说这湖阳与阴丽华的故里风烟相连,若为邻里。大好的春光匆匆驶过,忽觉时光催人年老。担心秋风吹寒,荷花凋落,心悲不自胜。让这相思情,融入睡梦中,日夜兼程,奔向那遥远的阳台。

逐句剖析

"玉箸落春镜":双垂如玉箸的泪水,落在梳妆台的镜上,

# 玉箸:指眼泪。

"坐愁湖阳水":因为这湖阳水生出忧愁。

# 湖阳:唐县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湖阳镇。

"闻与阴丽华":听说这湖阳与阴丽华的故里风烟相连,

# 阴丽华:东汉光武帝之妻,光武微时闻其美,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事见《后汉书·光烈阴皇后纪》。

"风烟接邻里":若为邻里。

"青春已复过":大好的春光匆匆驶过,

# 青春:美好的时光。

"白日忽相催":忽觉时光催人年老。

# 白日:指时光。

"但恐荷花晚":担心秋风吹寒,荷花凋落,

# 荷:一作“飞”。

"令人意已摧":心悲不自胜。

"相思不惜梦":让这相思情,融入睡梦中,

"日夜向阳台":日夜兼程,奔向那遥远的阳台。

# 阳台:借指相会之地。用宋玉《高唐赋》楚王梦与巫山神女欢会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远十二首·其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属其寄内组诗中的名篇。此诗以“自代内赠”的独特视角,假托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深情倾诉,抒发了诗人漂泊中对家园的眷恋与相思之苦。全诗以闺怨起笔,通过“玉箸落春镜”的泪洒妆台、“但恐荷花晚”的青春易逝之叹,层层递进至“日夜向阳台”的痴情守望,将思念与时光流逝的无奈交织,情感真挚深切。诗中巧妙化用典故,如以东汉阴丽华暗喻妻子之美,借宋玉《高唐赋》中的“阳台”寄托相聚之愿,使诗意含蓄隽永;结构上,前四句写愁绪缘起,中间四句叹红颜易老,末两句直抒日夜相思,层次分明,兼具乐府民歌的直率与文人诗的典雅。此作被视为李白寄内诗的代表,清代学者赞其“深情苦语,婉转动人”,现代研究亦肯定其对夫妻情感的细腻刻画与浪漫意象的巧妙融合,展现了李白诗歌中少见的婉约风格与现实主义笔触的深度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远十二首(其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旅居洛阳、南阳期间,其妻许氏居于安陆(今湖北安陆)。此时李白尚未得志,频繁游历以求仕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寄远十二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以女性口吻抒怀,延续了南朝乐府“代内赠”传统,但突破了闺怨诗的婉约局限,赋予相思以豪放气质。

2. 写作手法

比喻:“玉箸落春镜”以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既凸显泪珠的晶莹剔透,又暗含其情感的珍贵与沉重。用典:以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代指思妇所在湖阳的地理位置(阴丽华故里邻近湖阳),既点明空间关联,又通过贤后形象隐喻夫妻情深的理想。

3. 分段赏析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玉箸”以玉制筷子喻泪,既显泪珠晶莹,又暗含情感之珍贵;“春镜”既可指梳妆台,又隐喻时光流转中的容颜。“湖阳水”实指今河南唐河县的湖阳镇,地理实景被赋予阻隔相思的象征意义。泪落镜台的动态画面与静坐观水的静态场景形成对比,展现“坐愁”的孤寂与无奈,奠定全诗哀婉基调。“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阴丽华”为东汉光武帝皇后,其故里新野县与湖阳镇相邻,此处借地理关联暗喻妻子与贤后的精神共鸣。“风烟接邻里”既写两地实际距离之近,又反衬心理隔阂之远,凸显思妇对丈夫所处环境的想象。“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青春”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亦象征人生盛年;“白日”拟人化,将抽象时光具象为压迫性力量。青春与白日的对抗,揭示“天行有常”与“人生无常”的永恒矛盾,深化韶华易逝的焦灼感。“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荷花”既指自然景物,又谐音“何”,暗喻容颜衰老(“晚”);“摧”则指向爱情花期将尽,物我同构中见生命悲感。以荷花的脆弱性喻爱情的易逝性,将私人化忧思升华为普遍性存在焦虑。“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阳台”化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神女相会之地,将其从艳情符号转化为精神归宿,赋予相思超现实色彩。“不惜梦”以决绝姿态突破现实桎梏,“日夜”强化思念的无尽密度,展现李白“惊风雨”的抒情魄力。

4. 作品点评

《寄远十二首(其四)》抒发的执着的相思之情,是朴素而强烈的。诗中既有“相思不惜梦”的炽烈,又隐含“白日忽相催”的无奈,折射出李白对仕途抱负(丈夫远游的隐喻)与家庭羁绊的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与古为化,不以摹拟为工,而寄托自远。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此等绝似鲍照(“忆昨东园”句下)。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评点》

# 忧愁幽思,笔端缭绕。情致不尽。后来高青丘辈全学这样格调者欤!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其四》

下一篇:唐·李白《口号赠征君鸿(此公时被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