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晚湘水绿":傍晚时分,湘水呈现出一片碧绿之色,
"孤舟无端倪":我独自驾着一叶孤舟,在浩渺的水面上,看不到边际。
"明湖涨秋月":明亮的洞庭湖在秋夜的月光下,湖水上涨,
"独泛巴陵西":波光粼粼,我独自朝着巴陵郡的西边泛舟而去。
"过憩裴逸人":经过一番行程,我前往拜访裴姓的隐者裴侍御,
"岩居陵丹梯":他居住在山间的岩洞之中,要攀登陡峭如丹的石梯才能到达。
"抱琴出深竹":他抱着琴从幽深的竹林中走了出来,
"为我弹鹍鸡":为我弹奏起《鹍鸡》这首曲子。
"曲尽酒亦倾":一曲弹完,美酒也都倾倒而尽,我们尽情畅饮,
"北窗醉如泥":我醉倒在北边的窗下,不省人事。
"人生且行乐":人生在世就应该及时行乐,
"何必组与珪":何必去追求那些象征官职的组带和玉珪呢?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是一首李白所作的古体诗。描绘了李白于秋夜独自泛舟洞庭湖,前往寻访友人裴侍御的行程,途中展现出日晚湘水泛绿、秋月映照下洞庭湖的开阔景致,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抵达友人山间居所后,呈现出裴侍御抱琴出竹弹奏、二人饮酒至醉的欢乐场景,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描绘傍晚时分,湘水泛绿,孤舟飘荡于浩渺水面的景象,营造出清幽而略带孤寂的氛围,为寻友之行奠定情感基调。“明湖涨秋月”则通过描绘洞庭湖在秋夜月色下的开阔景象,烘托出诗人此刻的心境,也为后文与友人相聚的欢乐做铺垫。细节描写:“抱琴出深竹,为我弹鹍鸡”,细致刻画了裴侍御抱琴从竹林中走出为诗人弹奏的画面,生动展现了友人的风雅形象,也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高雅的情趣。直抒胸臆:“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珪”直接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态度,认为应及时行乐,不必执着于功名利禄,鲜明地展现出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开篇展现了一幅日暮至夜晚的水上行舟图。傍晚时分,湘水泛绿,诗人驾着孤舟,四周一片浩渺无垠。随着夜色渐浓,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水上涨,诗人独自向巴陵以西泛舟而去。这几句诗中,“孤舟”“独泛”等词既描绘了客观景象,也透露出诗人寻友途中的孤单之感,同时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形成对比。“过憩裴逸人,岩居陵丹梯”:此句写诗人经过一番行程,终于到达友人裴侍御的居所。“裴逸人”点明友人的洒脱不羁,“岩居陵丹梯”则描绘出友人居住在山间,房屋需攀登险峻的石梯才能到达,侧面烘托出友人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抱琴出深竹,为我弹鹍鸡。曲尽酒亦倾,北窗醉如泥。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珪”: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欢乐场景。裴侍御抱着琴从幽深的竹林中走出,为诗人弹奏《鹍鸡》曲。一曲终了,美酒也一饮而尽,诗人醉倒在北窗之下。在这尽情享乐的时刻,诗人发出“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珪”的感慨,认为人生应及时行乐,不必为了象征官职的组带和玉珪等功名利禄而奔波劳累。这几句诗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诗人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