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夜何漫漫":长夜何其漫漫,
# 漫漫:一作“时旦”。
"空歌白石烂":徒然高歌着《白石烂》。
# 白石烂:古诗《饭牛歌》之一歌辞中语。谓山石洁白耀眼。
"宁戚未匡齐":宁戚未做齐臣时是个商贩,
# 宁戚:春秋时期齐国大臣。
"陈平终佐汉":陈平最终作了汉朝大官。
# 陈平:西汉大臣。
"欃枪扫河洛":彗星横扫河洛地区,
# 欃枪:彗星名。
"直割鸿沟半":想以鸿沟为界把天下分成两半。
# 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省。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历数方未迁":大唐气数未尽,
# 历数:犹历法。
"云雷屡多难":眼下还多灾多难。
# 云雷:用《周易·屯卦》义,其卦以震遇坎,故取象云雷。
"天人秉旄钺":永王执掌着节旄,
# 秉旄钺:借指掌握兵权。
"虎竹光藩翰":兵符在手是国家的靠山。
# 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侍笔黄金台":我为他起草文书如登上黄金台,
# 黄金台:燕昭王所建,用以召徕四方贤才。这里用以表示自己是受永王之召而入幕的。
"传觞青玉案":美酒满杯佳肴满案。
"不因秋风起":并非因为秋风已起,
# 不因秋风起:“不因”二句:用张翰典故。张翰为齐王冏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
"自有思归叹":我早有归山之念。
"主将动谗疑":主将之间互相猜疑,
# 谗疑:诽谤猜疑。
"王师忽离叛":永王的大军忽然离散。
"自来白沙上":自从来到白沙洲上,
# 自来白沙上:一作“兵罗沧海上”。
"鼓噪丹阳岸":丹阳岸边鼓噪而行。
# 丹阳:按《唐书·地理志》,江南东道润州,又谓之丹阳郡,领丹徒、丹阳、金坛、延陵四县。,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
"宾御如浮云":宾客卫士如浮云,
# 宾御:宾客和驭手。
"从风各消散":闻风各自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被砍断的手指可捧,
# 可掬:可以用手捧住。
"城上骸争爨":城上用人骨烧饭。
# 爨:烧火做饭。
"草草出近关":匆匆逃出关隘,
# 草草出近关:“草草”二句:《魏书·陆真传》:东平王道符反于长安,杀雍州刺史鱼元明,关中草草。《洛阳伽蓝记》:洛中草草,犹不自安。《左传》:蘧伯玉遂行,从近关出。谢惠连诗:“倚伏昧前算。”
"行行昧前算":进退维谷没有成算。
"南奔剧星火":形势紧急南奔,
"北寇无涯畔":北兵势大无边无沿。
# 北寇:指安禄山叛军。
"顾乏七宝鞭":环顾没有七宝鞭可留,
# 顾乏七宝鞭:“顾乏”二句:《晋书·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而出。有军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方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于是使五骑物色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又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
"留连道傍玩":道边把追兵拖延。
"太白夜食昴":太白星夜里吞昴,
# 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太白:星宿名,即太白金星。
"长虹日中贯":大白天长虹又把日贯。
# 长虹日中贯:即长虹贯日,古时认为这是种预示人间将遇灾祸的天象。
"秦赵兴天兵":秦赵相战兄弟相争,
# 秦赵兴天兵:喻李亨、李璘兄弟交兵。
"茫茫九州乱":茫茫天下从此大乱。
"感遇明主恩":幸遇明主知遇之恩,
"颇高祖逖言":仰慕祖逖当年的誓言。
# 祖逖言:东晋名将。曾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进行北伐,所部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进封镇西将军。
"过江誓流水":过江时对着流水发誓,
# 过江誓流水:“过江”句:用祖逖中流立誓之事。《晋书》: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词色壮烈,众皆慨叹。
"志在清中原":此去定要恢复中原。
"拔剑击前柱":拔剑砍向前面的柱子,
"悲歌难重论":悲歌不已难以重言。
# 悲歌:悲壮地歌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南奔书怀》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介绍了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的初衷,即“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描绘了他忠心报国的志向与并非怀有逆志的情怀。诗中通过诗人个人理想与永王军势兴衰两条意脉的交织,体现了李白在动荡时局中的复杂心境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运用宁戚未遇时喂牛唱歌,后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以及陈平起初未被重用,最终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典故,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引用祖逖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对比:诗中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如以宁戚、陈平、祖逖自比)与现实中遭遇的困境(主将谗疑、军队离叛等)进行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3. 分段赏析
《南奔书怀》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以抚时念危、忧国伤乱为主线,分为三个层次,展现了诗人孜孜不倦的思想追求与复杂心境。第一层从开头至“自有思归叹”,写李白渴望从政匡济的夙志与成为永王幕宾后的动摇思绪。他借宁戚、陈平之典,表达自己虽浪迹天涯却不忘报国的情怀,同时以“欃枪”四句描绘安史之乱的局势,抒发了对国运的忧虑与复兴的渴望。第二层描述永王军队的分崩离析,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忧惧与迷茫。他以“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点明永王军溃败的原因,并通过“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等句,生动描绘了军队溃散的惨状。第三层写诗人报效祖国的决心与大志未遂的悲愤。他以“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比喻自己的赤诚之心,又以“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暗指肃宗兄弟的内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痛心。结尾“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全诗语言雄浑,情感深沉,既展现了李白在动荡时局中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诗歌多以主观抒情为核心,即便在叙事性较强的作品中,也常借客观事物引发胸中的情感激荡,并将其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相比之下,《南奔书怀》在整体构思上独具匠心。全诗以两条意脉交织而成:一是贯穿始终的个人理想,展现了诗人终生追求的精神支柱;二是永王军势由盛转衰的过程,勾勒了作品的基本情节。两条线索相互勾连,前者以抒情为主,后者以叙事为重,彼此转换,脉络清晰,构成了条理有序、完整严密的诗篇。这种构思巧妙地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避免了长篇古体诗因单一叙事而沉闷或抒情而空洞的弊端。通过情与事的交融,以情驭事、由事生情,诗歌的张力得以增强。此外,此诗用典频繁,几乎句句有典,若以走马观花的方式阅读,难以理清头绪。然而,不能因此如萧士赟般断言:“此篇用事偏枯,句意倒杂,决非太白之作。”事实上,李白善于在联想的世界中纵横驰骋,常借神话、历史故事抒情议论,剖白内心。此诗的用典特点正与之相关。诗人在蒙受不白之冤、生死未卜的境遇下创作此诗,复杂的心境与隐衷难以直抒,只好将典故与传说化为诗中的意象,婉转表达满腔的忠愤与感激之情,这也为诗歌增添了浑厚蕴藉的艺术特质。
# 此篇自引宁戚、陈平,盖以自况,思得见用于世之意。“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谓禄山反叛,覆陷两京,河北河南半为割据。天人,谓永王璘。……“侍笔黄金台……,自有思归叹”、谓在永王军中虽蒙礼遇,而早动思归之志,当是察其已有逆谋,不可安处矣。太白之于永王璘,与张翰之于齐王囧,事略相类,故引以为喻。惜乎其不能如翰之勇决,洁身早去,致遭污累也。……“自来白沙上……从风各消散”、言军中扰乱,宾幕逃奔之状,……其曰“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甚言其挠败之形有若此耳。“草草出近关……留连道旁玩”,自言奔走匆遽之状。“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喻己为国之精诚可以上干天象。“秦赵兴天兵……志在清中原”,明己之所以从璘者,实因天下乱离,四方云扰,欲得一试其用,以扩清中原,如祖逖耳,非敢有逆志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自伤其志之不能遂,而反有从王为乱之名,身败名裂,更向何人一为申论。拔剑击柱,慷慨悲歌,出处之难,太白盖自嗟其不幸矣。萧士赟曰:“此篇用事偏枯,句意倒杂,决非太白之作。”果真灼见其为非太白之作耶?抑为太白讳而故为此言耳。
宋王琦《李太白全集》注
上一篇:唐·李白《奔亡道中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