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青龙盘石堤":水似青龙盘绕着石堤,
# 水作青龙盘石堤:“水作”两句:意为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流向桃花夹岸的东鲁门西边。盘,环绕。
"桃花夹岸鲁门西":桃花在东鲁门西边的两岸夹立。
"若教月下乘舟去":如果在月光下乘船而去,
"何啻风流到剡溪":那比起前往剡溪的风流又何止如此。
# 剡溪:又名戴溪,在今浙江嵊州曹娥江口。,风流:这里指高雅的行为。,何啻:何异。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出游诗。描绘了东鲁门一带水如青龙盘绕石堤、桃花夹岸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在月下泛舟时,自感风流不亚于古人的豪迈洒脱情怀,借景抒情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由不羁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水作青龙盘石堤”一句,将水流比作青龙,形象地描绘出水流围绕石堤蜿蜒曲折的形态,赋予水以灵动的生气,使所描绘的景物更加鲜活生动。用典:“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巧用“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该典故说的是王子猷在雪夜忽起兴致,乘舟去拜访友人戴逵,到了门前却又折返,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作者在此处并非着眼于怀人访友,而是借山阴夜晚景致和乘舟剡溪的兴致,以泛舟东鲁门的情景与典故中乘舟剡溪相联系,表明此处景物环境与情致意趣,展现自身的豪迈洒脱之情。借景抒情:前两句“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描绘了水流如青龙般盘绕石堤,桃花在鲁门西两岸夹道而生的美景。诗人通过对这一美丽景致的刻画,借眼前之景,传达出对东鲁门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水作青龙盘石堤”,此句为描绘东鲁门泛舟之景的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蜿蜒流淌的水流比作青龙,形象且生动地展现出水流围绕石堤的曲折形态。“青龙”这一意象赋予原本无生命的流水以鲜活的生气,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灵动的水流如同青龙般盘绕,使诗中景物瞬间充满蓬勃生机,为全诗奠定了充满活力与美感的基调。“桃花夹岸鲁门西”,进一步描绘眼前景色,不仅明确地点出了泛舟的地点是在鲁门以西,还通过“桃花夹岸”点明了季节为春天。此句展现出一幅两岸桃花盛开、相互掩映的美丽画面,渲染出浪漫而美好的氛围,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优美,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为下文诗人的抒情做好铺垫。“若教月下乘舟去”,笔锋一转,从眼前的白昼之景转向对月下泛舟情景的想象。“若教”二字,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跟随诗人的思绪进入到那个如梦如幻的月下泛舟场景之中,为引出下文的典故及抒情埋下伏笔。“何啻风流到剡溪”,巧妙运用“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在原典故中,王子猷雪夜乘舟访戴逵,兴尽而返。而在此诗里,诗人并非为怀人访友,而是借取山阴夜晚景致与乘舟剡溪所蕴含的高雅兴致,来类比自己在东鲁门月下泛舟的情景。通过这种类比,诗人表明在东鲁门泛舟的景物环境与情致意趣,丝毫不亚于古人雪夜乘舟前往剡溪的风流,从而抒发了自己豪迈洒脱的情怀,使诗歌的意境得到进一步升华,展现出诗人对自身所处情境的陶醉与自得。
# 此诗缀景之妙,如画中神品,气韵生动,官然入微。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前二句写景,极着意,后便写得流利,此章法也。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