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一身":人生来世维艰,
# 来日:即往日,昔日。王琦注:来日,谓已来之日,犹往日也。谓人生苦艰也。
"携粮负薪":一身携带着吃的,烧的,忍辱负重。
"道长食尽":但因道长路远,饮食易尽,
# 道长:道路长远。
"苦口焦唇":常搞得口干唇焦,狼狈不堪。
"今日醉饱":今日若能醉饱,
"乐过千春":便觉得其乐融融,千春难得。
# 千春: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仙人相存":有仙人对我十分关心,
# 相存:相与慰间。
"诱我远学":劝诱我远游学仙。
"海凌三山":可凌海飞达三山胜境,
# 三山: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陆憩五岳":可栖身五岳宝地。
# 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乘龙上三天":乘着飞龙凌天而翔,
# 乘龙上三天:“乘龙”二句:用黄帝鼎湖乘龙升仙事。乘龙,有乘时而动之意。《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上三天:天 飞。上三:集无此二字。
"目瞻两角":在龙背上眼看着飞龙的两支龙角。
"授以神药":并还授我以满把的金丹神药,
# 神药:一作“仙药”。
"金丹满握":吃了便可长生久视。
"蟪蛄蒙恩":人生蒙天地造化之恩,然犹如蟪蛄,
# 蟪蛄:“蟪(huì)蛄(gū)”二句:蟪蛄即寒蝉,生命短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司马彪注:“蟪蛄,寒蝉也。……春生夏死,夏生秋死。”
"深愧短促":深深愧疚于自身生命短暂。
"思填东海":虽思欲东填沧海,
# 思填东海:“思填”二句:用《山海经》炎帝少女游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东海事。《山海经·北经》:“炎帝之少女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湮于东海。”
"强衔一木":以效精卫衔木,但又有何补益。
"道重天地":还是大道重于天地,
"轩师广成":至如轩辕黄帝,犹师事广成。
# 广成:即广成子,古仙人,传说黄帝曾向他问道。,轩:轩辕,即古代传说中的黄帝。
"蝉翼九五":视九五之尊轻如蝉翼,
# 九五:九五之尊,谓皇帝之位。《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句谓视帝王之尊,较如蝉冀。,蝉翼:喻其轻也。
"以求长生":舍弃天下,以求长生。
"下士大笑":虽为下愚之士所讪笑,
# 下士:指下等人,下愚之人,即小人。《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
"如苍蝇声":犹视如苍蝇之声,闻而不顾。
# 苍蝇声:指高力士辈的谗毁。《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自抒怀抱诗。诗歌从“携粮负薪”经历写到求仙访道、蔑视小人,穿插蒙恩深愧之情,既展现旷放飘逸的仙界想象,又紧扣人间现实,表达了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与内心难于言状的苦涩。
2. 写作手法
用典:“思填东海,强衔一木”化用“精卫填海”的典故,以精卫鸟衔木填海的执着,表达自己虽如蟪蛄生命短暂,却仍愿坚守信念、有所作为的决心;“轩师广成”引用黄帝向广成子问道求道的典故,展现诗人对道家大道的尊崇,以及追求长生、向往精神超脱的理想;“蝉翼九五,以求长生”中,将“九五之尊”的权势比作蝉翼般轻贱,凸显诗人超脱世俗权力,一心追求长生大道、精神自由的态度。拟人:将“下士”比作“苍蝇”,以“大笑”“声”的拟人化描写,辛辣讽刺谗佞小人的卑劣行径,强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象征:以“神仙世界”象征理想中的纯净境界,用“乘龙握丹”的超然图景,隐晦表达对现实倾轧的厌倦与对自由本真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善哉行》古辞首二句“来日大难,口燥唇干”,初看李白“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之句似为套语,实则不然。“携粮负薪”对应《赠崔司户文昆季》中“惟昔不自媒,担簦西入秦。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臣”的“担簦”,体现李白对被召入京一事极为看重。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曾自得地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长安待诏翰林的经历,弄臣般的卑微地位,高力士等人的忌恨以及同僚的诽谤中伤,残酷的现实让李白从“愿为辅弼”的美梦中清醒。虽在长安仅三年,他却觉得无比漫长,“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苦口焦唇”便反映了他当时彷徨、怅惘和困窘的状态,最终他不得不离开朝廷。不过,诽谤与挫折并未消磨李白的锐气,也未改变他豪迈傲岸的性格。他表示“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其朋友任华描述他离开长安时“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杂言寄李白》)。由此可推测,“今日醉饱,乐过千金”描绘的是他辞阙成为放臣时的达观之态。“仙人相存”至“金丹满握”八句,表面写向仙人求长生术,实则以游仙形式表达对人间污浊世界的轻蔑与不满。相较于人间的倾轧与谤伤,神仙世界自由自在。诗中描绘仙人前来存问,劝他远学,他随仙人凌海至仙界三山、腾空至名山五岳,乘龙飞天、目瞻四野、受神药、握金丹。李白集中有不少求仙访道之作,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结尾“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但实际上他并非完全迷信神仙,他曾指出服菖蒲求延年的汉武帝“终归茂陵田”(《蒿山采昌蒲者》),还对神仙和神仙世界表示怀疑,如“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所以此诗颂扬神仙世界,真正目的或许是借其否定污浊的人间。“蟪蛄蒙恩,深愧短促。思填东海,强衔一木”,联系上文,指今蒙恩获神药得以长生,深感恩德深厚,时刻想报答,却如精卫衔木填海,力薄难尽报。联系赐金放还,还有更深含义。长安三年,李白备受排挤,觉时间漫长;但被召入京是难忘经历,无法在此期间及有生之年报主恩,心中有愧。在封建社会,士子实现经世济民之志常与报主恩相联,李白虽看清社会黑暗,仍对国君抱有希望,认为不能深报主恩是“浮云蔽日”所致。“道重天地,轩师广成。蝉翼九五,以求长生”,求仙最高境界是求道,求道才能视天子之位如敝屣,实现养生长生。“道”是老庄哲学重要概念,超越时空、难以言说,是万物之源,所以李白说“道重天地”。“轩师广成”中“轩”指轩辕黄帝,黄帝曾师事广成子求道。《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问治天下,广成子不答;问养生长生,广成子让其清静无为,勿把统治天下当回事。此诗“蝉翼九五,以求长生”即黄帝听开导后的反应。黄帝得道后视天子之位如蝉翼,凡夫俗子更不必看重世事,有敕放归便“高歌大笑出关去”。“下士大笑,如苍蝇声”,李白痛恨拨弄是非的小人,多次在诗中痛斥,表明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认为自己被国君疏远是小人作祟,如“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赠溧阳宋少府陟》)等。离开长安后,他还写道“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白璧何辜,青蝇屡前”(《雪谗诗赠友人》)。虽他大笑离开长安,但“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的梦想破灭,内心苦涩难言。
4. 作品点评
《来日大难》从字面看与乐府古辞内容相近,细品辞意,“携粮负薪”的情境、求仙访道的向往及蔑视小人的态度中,皆可见诗人傲岸不羁的形象。诗中“海凌陆憩,乘龙握丹,轩师广成”等描写,营造出旷放飘逸、光怪陆离的意境,尽显神采飞扬之态;其间插入蒙恩深愧的感慨,以“下士青蝇”收束,写仙界而不脱离人间现实,情感抑郁顿挫、跌宕起伏。全诗虽寄兴深微、辞旨恍惚,但其文理脉络与主旨大略仍有迹可循。
上一篇:唐·李白《商山四皓》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其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