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shí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dào
shān
zhǔ
xún
dēng
yáng
tái
tiān
kōng
cǎi
yún
miè
yuǎn
qīng
fēng
lái
shén
jiǔ
xiāng
wáng
ān
zài
zāi
huāng
yín
jìng
lún
qiáo
bēi
āi

译文

我乘船来到巫山之下的江岸边,为寻古迹而登上了阳台。天空中彩云片片逐渐消逝,而远方的清风徐徐吹来。巫山神女早已远去,楚襄王现在在哪里。他荒淫误国,其楼台歌榭早已沦没,只有打柴的樵夫和牧羊人在其废墟上,一发悲叹之情。

逐句剖析

"我到巫山渚":我乘船来到巫山之下的江岸边,

# 渚:江中小洲。,到:一作行。

"寻古登阳台":为寻古迹而登上了阳台。

# 阳台:传说中的台名。《昭明文选》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带土的石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天空彩云灭":天空中彩云片片逐渐消逝,

"地远清风来":而远方的清风徐徐吹来。

"神女去已久":巫山神女早已远去,

# 神女:《高唐赋》: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侍寝)。’王因幸之。”

"襄王安在哉":楚襄王现在在哪里。

"荒淫竟沦替":他荒淫误国,其楼台歌榭早已沦没,

# 沦替:衰败。替,一作没。,荒淫:迷于逸乐,荒于事务。

"樵牧徒悲哀":只有打柴的樵夫和牧羊人在其废墟上,一发悲叹之情。

# 樵牧:打柴放牧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其五十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组诗中的第五十八首。诗前四句写诗人来到巫山,登上阳台,看到眼前天空云彩消散,清风拂面;后四句写他联想到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的传说,神女与襄王皆已不在,以巫山神女讽谏楚王事,讽刺帝王淫逸享乐的毫无价值。全诗以简洁的笔触,将古迹与历史故事相结合,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也蕴含着对荒淫行为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在编排上并无次第区分。这五十九首诗也并不是一时一地所作。组诗中最晩的一篇作品,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说,是乾元二年(759)所作的其五十八《我行巫山渚》以及其五十九《恻恻泣路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古讽今诗。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上巫山阳台寻觅古迹的情景,以巫山神女讽谏楚王事,批判了襄王的荒淫导致国家沦替,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写诗人的行踪。“巫山渚”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寻古”则直接道出了诗人登上阳台的目的,探寻古迹,为后文联想到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的传说埋下伏笔,简洁的叙述中带着对历史的探寻之意。“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描写阳台所见的景色。“彩云灭”写出了天空中彩色的云彩消散,天空变得明朗开阔;“清风来”则描绘出因地处偏远,清爽的风儿吹拂而来的景象。这两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巫山阳台之上开阔、清新的环境,与后文的历史感慨形成对比。“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是诗人由眼前景色引发的感慨。“神女去已久”说巫山神女早已离去,“襄王安在哉”则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楚襄王也早已不复存在的意思。两句连续发问,将历史的沧桑感凸显出来,暗含着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叹惋。“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是诗人对历史的评判与总结。“荒淫竟沦替”指出楚襄王因荒淫无度而导致国家衰败更替,点明了荒淫行为的恶果;“樵牧徒悲哀”则说如今的樵夫和牧童只能为这段历史徒自悲哀。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帝王淫逸享乐的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毫无价值,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其四十)》

下一篇:唐·李白《感兴其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