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sēng
cháo
mě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shuǐ
líng
hóng
zhǎng
jīng
yǒng
míng
hǎi
bǎi
chuān
suí
lóng
zhōu
jìng
ān
zài
zhōng
yǒu
zhě
tàn
míng
yuè
zhū
gāo
jià
qīng
zhòu
huī
zhào
jiāng
bāo
juǎn
jīn
xiāo
rán
ruò
kōng
shuí
rén
shí
bǎo
qiè
xiào
yǒu
kuáng
liǎo
xīn
yán
shuō
miǎn
huáng
jīn

译文

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百川翻滚龙舟飞驰,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谁人识得如此之宝,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各自保重勤勉我们自身吧。

逐句剖析

"水客凌洪波":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

# 水客:驾舟泛海音。

"长鲸涌溟海":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

# 长鲸:即鲸鱼,因身巨长,故称。

"百川随龙舟":百川翻滚龙舟飞驰,

# 龙舟:刻有龙饰的大舟。

"嘘吸竟安在":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

"中有不死者":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

"探得明月珠":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

"高价倾宇宙":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

# 倾:竭尽,全。

"余辉照江湖":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

"苞卷金缕褐":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

# 金缕褐:金缕织成的衣服。

"萧然若空无":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

"谁人识此宝":谁人识得如此之宝,

"窃笑有狂夫":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

"了心何言说":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

# 了心:了然于心。

"各勉黄金躯":各自保重勤勉我们自身吧。

# 黄金躯: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僧朝美》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水客渡洪波、长鲸涌溟海等景象起笔,借泛海溺没中反探得明月之珠的意象,喻指在烦恼之中不昧本来者可悟得如来真法;继而点出这一真理唯有诗人与僧朝美能够看透。后描绘僧人裹着金缕褐却萧然空寂的模样,进一步烘托其悟得真法后的境界。全诗禅意深远,玲珑透彻,既展现了悟法后的通透境界,也流露了诗人与对方的相知之情,更体现出诗人思想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的变化,余味不尽,启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僧朝美》是李白在天宝(公元742—759)末年游宣州(今安徽宣城县周边)时,赠僧人朝美的一首诗。​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公元744)辞京归隐后,就再未返回朝中。在长安的一年多里,他亲历唐玄宗荒淫误国,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把持朝政、败坏纲纪,眼看大唐王朝日渐衰败,江山将毁于昏君奸佞之手,自己却遭小人谗害,在朝中难以立足,唐玄宗仅将他视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使其报国之志无从施展。他既不愿违心随俗,向权奸低头,便只得洁身自好,避世远走。于是毅然辞京归隐,离开这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污浊朝廷,到广阔天地间寻觅洁净乐土、自由世界。他曾吟:“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酬崔侍御》)在他漫游各地的十余年间,常与道士僧人往来,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漂泊生活。道家老庄的遗世独立精神,涵养了他自由的性情;​ 佛教玄远的意趣、深邃的哲理,启迪着他的诗思,消散了他内心积郁的痛苦。他在宗教这片方外之地,寻得疲惫心灵的暂时栖身之所。与前期积极进取、热衷功名的思想相反,后期在环境逼迫与老庄佛学影响下,他的思想急剧转变。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舍弃功名。他自觉与统治者决裂,退出朝廷,走向山林,与隐士为友,和僧道为伴,常同他们吟诗品画、谈玄论禅。《赠僧朝美》这首诗,便是他与僧人的谈玄论禅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全诗禅意深远,玲珑透彻,既展现了悟法后的通透境界,也流露了诗人与对方的相知之情,更体现出诗人思想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的变化,余味不尽,启人深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把人生比作渺茫无际的欲海,将贪、瞋、痴等人的恶欲比作溟海中兴风作浪,吞舟食人的“长鲸”。人在欲海中航行,一不小心就会被嗜欲的“洪波”所淹没,为贪欲、瞋欲与痴欲的鲸鱼所吞食。象征:“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僧人朝美这个“水客”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被洪波淹没,迷失本性,反而翻然妙悟,突然明白了深奥的佛理,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

3. 分段赏析

诗中前六句,把人生比作茫无涯际的欲海,将贪、瞋、痴等人的恶欲比作大海中兴风作浪,吞舟食人的“长鲸”。人在欲海中航行,稍不留意就会被嗜欲的“洪波”所淹没,为贪欲、瞋欲与痴欲的鲸鱼所吞食。而僧人朝美这个“水客”却能在烦恼海中凌波航行,不但没有被欲海的洪波淹没,也没有被恶欲的长鲸吞噬。他不但安然无恙,反而在大海中探得“明月珠”,获宝而归。就是说,他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被洪波淹没,迷失本性,反而翻然妙悟,豁然领悟了深奥的佛理,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在佛经中,常把深奥的佛理比作明月、明珠,用以比喻佛理的智慧光明,而把贪、瞋、痴三种烦恼称作“三毒”,视为人的愚昧和黑暗。因为这颗象征着佛性光明的“明月珠”,是从欲海之中与象征愚昧和黑暗的“长鲸”搏斗历经生死大劫得来的,所以更为珍贵,故诗中说它“高价倾宇宙”,因为它是驱除人心灵黑暗、愚昧的灵光,故诗中说它“余辉照江湖”。诗中进一步描写:朝美虽然在修禅的过程中悟得了妙道,明性见佛,但他却不自满自矜,向人夸耀,而是深藏若虚,大道似无:“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即说朝美将明月珠用衣物包裹起来,不欲向人炫耀,好像他根本什么也没有似的。就是俗话所说的“良贾善藏”和“大智若愚”。对于能否辨识朝美怀中的“明月珠”来说,诗人就是朝美的一个知音。“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狂夫是诗人自指。诗人曾在诗中多次以狂夫、狂人自指。如在《庐山谣》中他写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在《醉中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中写道“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窃笑”二字用得极好。人皆不识,而我能独识,故而会心而笑;你故作无事,还是被我识破了,故而暗中窃笑。“窃笑”二字彰显出了诗人与朝美亲密无间的关系和深切的友谊,道出了二人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朝美胸中的禅学境界,在别人还未能察觉之时,诗人却早已会心知意,在友好地微笑颔首了。此也表明诗人对佛学的造诣之高。诗的最后写道:“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了心”,是对禅心佛意已了然于胸的意思。《楞严经》中记载:“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成所明了心,实在身内。”佛教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心为痴迷所惑,迷失本性。如果除去痴迷,即可明心见性。《坛经》中记载,“菩提般若之知(即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如今朝美已经大彻大悟,明晓其本性,即已自见佛性,就如同已获得了明月一般明亮的明珠一样。“黄金躯”本指佛,《后汉书》中记载:“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此喻指二人。此二句是说,你我既然对佛学的要妙义理都已了然于心,因此就无须再言说了.各自努力修道成佛吧!因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修道成佛,故有此言。这一诗句也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佛学修养自视颇高,自信甚深。

4. 作品点评

诗人这首与僧人谈玄论禅的诗,写得极为高妙。他把难以用言语阐释的佛理,以精妙的比喻来呈现。既写得禅意深远,深契妙理,又写得玲珑透彻,余味不尽,启人深思,毫无枯燥之感。严羽曾言:“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人此诗,真可谓深得禅道妙悟之旨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言水客泛舟大海,舟为长鲸所嘘吸,遂遭溺没,基中,乃有不死者,反于海中得明月之珠,卷而藏之,不自眩耀,人亦不识,以喻人在烦恼海中,为一切嗜欲所汩没,醉生梦死,漂流无极,乃其中有不昧本来者,反于烦恼海中悟得如来法宝,其价则倾乎宇宙、其光则照乎江湖,卷而怀之,不自以为有,而若空无者。然人皆不能识此宝,而唯我能识之。夫心既明了,更无言说可以酬对,唯有劝勉珍重此躯而已。盖人身难得,六道之中,以人道为最。是此躯之重,等于黄金,未可轻忽,故曰:“各勉黄金躯”也。又按《后汉书》: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各勉黄金躯”者,是勉以修道成佛之意。

清王琦《李白诗歌全集》

# 解评:诗用比兴。言水客泛舟于大海,被长鲸嘘吸而沉没。其中有不死者于海中得到明月珠。但仅收藏,并不炫耀。可能隐喻人生于大海中,被物欲所吞没,但其中之清醒者可能悟得佛理。诗人自云可看破此中奥秘。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下一篇: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