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客凌洪波":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
# 水客:驾舟泛海音。
"长鲸涌溟海":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
# 长鲸:即鲸鱼,因身巨长,故称。
"百川随龙舟":百川翻滚龙舟飞驰,
# 龙舟:刻有龙饰的大舟。
"嘘吸竟安在":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
"中有不死者":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
"探得明月珠":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
"高价倾宇宙":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
# 倾:竭尽,全。
"余辉照江湖":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
"苞卷金缕褐":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
# 金缕褐:金缕织成的衣服。
"萧然若空无":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
"谁人识此宝":谁人识得如此之宝,
"窃笑有狂夫":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
"了心何言说":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
# 了心:了然于心。
"各勉黄金躯":各自保重勤勉我们自身吧。
# 黄金躯: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全诗禅意深远,玲珑透彻,既展现了悟法后的通透境界,也流露了诗人与对方的相知之情,更体现出诗人思想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的变化,余味不尽,启人深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把人生比作渺茫无际的欲海,将贪、瞋、痴等人的恶欲比作溟海中兴风作浪,吞舟食人的“长鲸”。人在欲海中航行,一不小心就会被嗜欲的“洪波”所淹没,为贪欲、瞋欲与痴欲的鲸鱼所吞食。象征:“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僧人朝美这个“水客”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被洪波淹没,迷失本性,反而翻然妙悟,突然明白了深奥的佛理,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
3. 分段赏析
诗中前六句,把人生比作茫无涯际的欲海,将贪、瞋、痴等人的恶欲比作大海中兴风作浪,吞舟食人的“长鲸”。人在欲海中航行,稍不留意就会被嗜欲的“洪波”所淹没,为贪欲、瞋欲与痴欲的鲸鱼所吞食。而僧人朝美这个“水客”却能在烦恼海中凌波航行,不但没有被欲海的洪波淹没,也没有被恶欲的长鲸吞噬。他不但安然无恙,反而在大海中探得“明月珠”,获宝而归。就是说,他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被洪波淹没,迷失本性,反而翻然妙悟,豁然领悟了深奥的佛理,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在佛经中,常把深奥的佛理比作明月、明珠,用以比喻佛理的智慧光明,而把贪、瞋、痴三种烦恼称作“三毒”,视为人的愚昧和黑暗。因为这颗象征着佛性光明的“明月珠”,是从欲海之中与象征愚昧和黑暗的“长鲸”搏斗历经生死大劫得来的,所以更为珍贵,故诗中说它“高价倾宇宙”,因为它是驱除人心灵黑暗、愚昧的灵光,故诗中说它“余辉照江湖”。诗中进一步描写:朝美虽然在修禅的过程中悟得了妙道,明性见佛,但他却不自满自矜,向人夸耀,而是深藏若虚,大道似无:“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即说朝美将明月珠用衣物包裹起来,不欲向人炫耀,好像他根本什么也没有似的。就是俗话所说的“良贾善藏”和“大智若愚”。对于能否辨识朝美怀中的“明月珠”来说,诗人就是朝美的一个知音。“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狂夫是诗人自指。诗人曾在诗中多次以狂夫、狂人自指。如在《庐山谣》中他写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在《醉中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中写道“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窃笑”二字用得极好。人皆不识,而我能独识,故而会心而笑;你故作无事,还是被我识破了,故而暗中窃笑。“窃笑”二字彰显出了诗人与朝美亲密无间的关系和深切的友谊,道出了二人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朝美胸中的禅学境界,在别人还未能察觉之时,诗人却早已会心知意,在友好地微笑颔首了。此也表明诗人对佛学的造诣之高。诗的最后写道:“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了心”,是对禅心佛意已了然于胸的意思。《楞严经》中记载:“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成所明了心,实在身内。”佛教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心为痴迷所惑,迷失本性。如果除去痴迷,即可明心见性。《坛经》中记载,“菩提般若之知(即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如今朝美已经大彻大悟,明晓其本性,即已自见佛性,就如同已获得了明月一般明亮的明珠一样。“黄金躯”本指佛,《后汉书》中记载:“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此喻指二人。此二句是说,你我既然对佛学的要妙义理都已了然于心,因此就无须再言说了.各自努力修道成佛吧!因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修道成佛,故有此言。这一诗句也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佛学修养自视颇高,自信甚深。
4. 作品点评
诗人这首与僧人谈玄论禅的诗,写得极为高妙。他把难以用言语阐释的佛理,以精妙的比喻来呈现。既写得禅意深远,深契妙理,又写得玲珑透彻,余味不尽,启人深思,毫无枯燥之感。严羽曾言:“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人此诗,真可谓深得禅道妙悟之旨了。
# 诗言水客泛舟大海,舟为长鲸所嘘吸,遂遭溺没,基中,乃有不死者,反于海中得明月之珠,卷而藏之,不自眩耀,人亦不识,以喻人在烦恼海中,为一切嗜欲所汩没,醉生梦死,漂流无极,乃其中有不昧本来者,反于烦恼海中悟得如来法宝,其价则倾乎宇宙、其光则照乎江湖,卷而怀之,不自以为有,而若空无者。然人皆不能识此宝,而唯我能识之。夫心既明了,更无言说可以酬对,唯有劝勉珍重此躯而已。盖人身难得,六道之中,以人道为最。是此躯之重,等于黄金,未可轻忽,故曰:“各勉黄金躯”也。又按《后汉书》: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各勉黄金躯”者,是勉以修道成佛之意。
清王琦《李白诗歌全集》
# 解评:诗用比兴。言水客泛舟于大海,被长鲸嘘吸而沉没。其中有不死者于海中得到明月珠。但仅收藏,并不炫耀。可能隐喻人生于大海中,被物欲所吞没,但其中之清醒者可能悟得佛理。诗人自云可看破此中奥秘。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