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íng
chán
shī
fáng
guān
shān
hǎ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zhēn
sēng
jīng
miè
hán
guān
liè
zhàng
yún
shān
cuán
fēng
xiāo
hàn
dān
sēn
zài
qīng
zhòu
juǎn
màn
péng
lái
xuān
chuāng
yíng
hǎi
àn
yān
tāo
zhēng
pēn
dǎo
屿
xiāng
líng
luàn
zhēng
fān
piāo
kōng
zhōng
shuǐ
tiān
bàn
zhēng
róng
ruò
zhì
xiǎng
xiàng
yíng
tàn
yǎo
zhēn
xīn
míng
suì
xié
jìng
zhě
wán
dēng
chì
chéng
jiē
cāng
zhōu
pàn
shì
néng
rén
cóng
xiāo
sàn

译文

真正的僧人幽居在清静的佛寺中,隐去形迹,心怀旷达的处世观。屏风上绘着群山如屏障般排列的云山胜景,密集的山峰直插云霄。红色的崖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白日里仿佛卷起帷幕般一目了然。蓬莱仙山似要来到窗前,瀛海连同那几座仙山仿佛被纳入书案。烟涛汹涌,争相喷薄而出,岛屿相互交错,显得纷乱错落。远行的帆船像飘在空中,瀑布的水流洒向半空。山势高峻,仿佛可以攀登,却只能在想象中徒自感叹。那悠远的景象与纯真的心境暗相契合,正适合清静淡泊的人赏玩。如同登上了天台赤城山,又似漫步在隐者所居的滨水之地。眼前的景致能让人愉悦,从此心中的愁绪得以消散。

逐句剖析

"真僧闭精宇":真正的僧人幽居在清静的佛寺中,

# 精宇:指佛寺。

"灭迹含达观":隐去形迹,心怀旷达的处世观。

"列嶂图云山":屏风上绘着群山如屏障般排列的云山胜景,

# 图:绘画。,列嶂:群山险峻排列如屏。

"攒峰入霄汉":密集的山峰直插云霄。

"丹崖森在目":红色的崖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清昼疑卷幔":白日里仿佛卷起帷幕般一目了然。

"蓬壶来轩窗":蓬莱仙山似要来到窗前,

# 蓬壶:指海上仙山蓬莱。

"瀛海入几案":瀛海连同那几座仙山仿佛被纳入书案。

# 几案:书案。,瀛海:海之东,有岱舆、员娇、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

"烟涛争喷薄":烟涛汹涌,争相喷薄而出,

"岛屿相凌乱":岛屿相互交错,显得纷乱错落。

"征帆飘空中":远行的帆船像飘在空中,

"瀑水洒天半":瀑布的水流洒向半空。

"峥嵘若可陟":山势高峻,仿佛可以攀登,

"想像徒盈叹":却只能在想象中徒自感叹。

"杳与真心冥":那悠远的景象与纯真的心境暗相契合,

"遂谐静者玩":正适合清静淡泊的人赏玩。

# 静者:清静淡的人。

"如登赤城里":如同登上了天台赤城山,

# 赤城:天台赤城山。

"揭步沧洲畔":又似漫步在隐者所居的滨水之地。

#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

"即事能娱人":眼前的景致能让人愉悦,

"从兹得消散":从此心中的愁绪得以消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茔禅师房观山海图》是唐代李白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这首诗通过刻画禅房里山海图卷的壮美景色,用丹崖、烟涛、岛屿等意象展现出虚实交融的艺术境界,搭配征帆、瀑水等动态描写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还借助禅意抒发超脱的心境。全诗开头用“真僧闭精宇”点明场景,通过列嶂攒峰、蓬壶瀛海等空间变化呈现画卷的气势,又以“杳与真心冥”收束观画后的感悟。诗中融入夸张手法和瑰丽想象,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作品通过“即事能娱人”等诗句,传递出欣赏自然景象时闲适自在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借禅房内山海图卷中丹崖、烟涛、岛屿等景象,以及征帆、瀑水的动态画面,写出了画卷的壮丽气势与虚实相生的境界,传递出观画时的超然闲逸之情。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四句,组合了“丹崖”“蓬壶”“瀛海”这些意象。“丹崖”是画里能看见的红色山崖,“蓬壶”“瀛海”是传说中的仙山仙海。把真实的山崖和神话里的仙境意象放在一起,既显出画中山崖的险峻,又有仙境的缥缈感。虚实结合:“真僧闭精宇,灭迹含达观”为实写,直接刻画现实中茔禅师居于清净禅房、心境超脱的场景;“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为虚写,描写的是山海图上的山水景象,是画中呈现的非现实场景。虚实相互映衬,既让观图的情境有真实依托,也让画中山水的形象更鲜明。夸张:“瀑水洒天半”以“天半”夸张瀑布倾泻的高度,将画中瀑水写得仿佛从天际洒落,强化了瀑布的磅礴气势,让人仿佛能亲眼看见那道从天而降的水幕,直观感受到画面的震撼。想象:“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通过想象,将观画的感受转化为仿佛亲身登临赤城山、漫步沧州畔的实景体验,让静态画卷有了亲历般的生动,让诗歌意境更显开阔。

3. 分段赏析

“真僧闭精宇,灭迹含达观。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前两句刻画茔禅师形象,后两句转入山海图的山景。“真僧闭精宇”写禅师居于清净禅房,隔绝尘嚣;“灭迹含达观”则显其超脱世俗、心境豁达的状态,短短两句勾勒出淡泊的僧人形象。后两句“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聚焦图中山景,“列嶂”指连绵的山峰,“攒峰”是聚集的山峰,“入霄汉”用夸张手法,突出山峰高耸入云的气势。“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继续描绘图中景象,写出了山的细节与海的奇幻。“丹崖森在目”中,“丹崖”点明山崖的红色,“森”字让红色山崖的险峻与醒目感扑面而来;“清昼疑卷幔”极写图的逼真,即便在白天,看着图中山景,也像掀开帐幔看到真实山水般真切。后两句“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引入传说元素,“蓬壶”是古代仙山,“瀛海”是仙海,诗人说它们“来轩窗”“入几案”,将遥远的仙境拉到眼前,仿佛触手可及,为图景增添了奇幻色彩。“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专注于图中的动态景象,让画面更富生机。“烟涛争喷薄”描绘海浪裹挟着烟雾争相涌起的样子,“争”字赋予海浪动感,仿佛能听到波涛声;“岛屿相凌乱”则写岛屿在波涛中错落分布的状态,一动一静相映,让海景更显真实。后两句“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继续用夸张,帆船似飘在半空,瀑布从高空洒下,进一步强化了山海图的壮阔与奇幻。“峥嵘若可陟,想像徒盈叹。杳与真心冥,遂谐静者玩”,前两句写诗人观图的感受,后两句转向心境的交融。“峥嵘若可陟”写看着图中险峻高耸的山峰,诗人觉得仿佛能攀登上去;“想像徒盈叹”又拉回现实,这终究是图中景,只能在想象中企及,最后只剩满心感叹,既显图的逼真,也暗含对自然伟力的赞叹。后两句“杳与真心冥,遂谐静者玩”,“杳”指图中山海的悠远意境,“冥”是交融,意为图的意境与诗人内心的本真心境相融,而这样的景致正适合心境宁静的人赏玩,呼应了开篇的禅师,也显露出诗人此时的平和。“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即事能娱人,从兹得消散”,前两句写观图的联想,后两句收束全诗、抒发感悟。“赤城”是传说中的仙山,“沧洲”指代隐居之地,诗人说观赏图后,仿佛真的登上仙山、漫步隐居之地,让与自然相融的感受更具体。后两句“即事能娱人,从兹得消散”,“即事”指观赏山海图这件事,它让人愉悦;“从兹得消散”则写出诗人心中的烦忧从此消散,让全诗情感落到“闲适”“释怀”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下一篇:唐·李白《学古思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