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ī
guǎng
广
líng
宿
cháng
èr
nán
guō
yō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绿
shuǐ
jiē
chái
mén
yǒu
táo
huā
yuán
wàng
yōu
huò
jiǎ
cǎo
mǎn
yuàn
luó
cóng
xuān
míng
shàng
lái
wēi
fēi
nán
xuān
rén
宿
máo
niǎo
yáng
yuán
hái
shī
jiǔ
bié
shēn
wéi
jiāng
hǎi
yán
míng
zhāo
guǎng
广
líng
dào
qīng
zūn

译文

茅屋的柴门外就是一片汪洋绿水,简直就是桃花源。或许借助萱草忘掉忧愁,满院子里罗列着一丛丛萱草。天色已晚,湖光返照,细细的雨丝飘进南窗。朋友啊,你就居住茅屋,那些鸟住在院落中茂密的杨树枝头。朋友,我会记住这一夜,会永远记得这酒与诗,会永远记住你情深如江海的嘱咐。明天一早,我就要踏上离开广陵的路途了,朋友,珍重,我就记住今天晚上一场款款情伤的别宴,喝!再干一杯!

逐句剖析

"绿水接柴门":茅屋的柴门外就是一片汪洋绿水,

"有如桃花源":简直就是桃花源。

# 桃花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构想的理想世界。

"忘忧或假草":或许借助萱草忘掉忧愁,

"满院罗丛萱":满院子里罗列着一丛丛萱草。

"暝色湖上来":天色已晚,湖光返照,

"微雨飞南轩":细细的雨丝飘进南窗。

"故人宿茅宇":朋友啊,你就居住茅屋,

"夕鸟栖杨园":那些鸟住在院落中茂密的杨树枝头。

"还惜诗酒别":朋友,我会记住这一夜,会永远记得这酒与诗,

"深为江海言":会永远记住你情深如江海的嘱咐。

"明朝广陵道":明天一早,我就要踏上离开广陵的路途了,

"独忆此倾樽":朋友,珍重,我就记住今天晚上一场款款情伤的别宴,喝!再干一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友人住处绿水接柴门,似桃花源般清幽,满院萱草,营造宁静氛围。以景起兴,借景抒情,如“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将傍晚雨景融入与友人共处的时光。前四句描绘环境,暗示友人高洁;中间四句勾勒静谧生活场景;后四句表达惜别与对友情珍视。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赞美友人情操,又抒发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离别的感慨,在旅途中对共饮时刻的回味,极具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描绘了诗人前往广陵途中借宿常二南郭幽居的经历,营造出清幽而温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友人及相聚时光的喜爱与不舍。

2. 写作手法

用典:“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将友人住所比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暗示此处环境清幽宁静,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借景抒情:“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通过描写傍晚湖面升起暮色、微雨飘入南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共处时宁静闲适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诗人先描绘友人住所绿水环绕,连接柴门,如同世外桃源。又提到满院萱草,借萱草可忘忧之意,进一步渲染环境的清幽与心境的悠然。中间四句:“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描绘傍晚景色,增添宁静氛围。“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写诗人与友人共宿茅舍,傍晚鸟儿归巢,展现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场景。后四句:“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表达对此次诗酒相聚的珍惜以及彼此间推心置腹的交谈。“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则设想明日独自踏上广陵之路,定会怀念今日与友人共饮的时光,突出对友人的不舍与深厚情谊。

4. 作品点评

从《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白的交际智慧与真挚深情。诗中的“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几句,将惜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此外,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堪称精妙,仅用“精准”二字便足以概括。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绿水柴门、暝色微雨、夕鸟杨园等画面,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为情感表达做足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舞曲歌辞·东海有勇妇》

下一篇:唐·李白《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