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yàn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yàn
míng
yān
shān
zuó
wěi
zhāo
guān
xián
zhī
nán
fēi
sǎn
luò
tiān
jiān
lián
háng
jiē
wǎng
huán
yān
xiāng
líng
shuāng
chù
xuě
máo
wèi
féng
zēng
zhuó
jīng
xiāng
wén
xián
zhuì
liáng
jūn
gèng
tán
shè
wèi

译文

胡雁飞鸣,辞别燕山,昨日从委羽山出发,今日早晨便度过了雁门关。胡雁一个个都口衔芦枝,向南飞翔,散落存于天地之间,它们连行接翼,不断地沿着这条路线往返。胡雁客居于湘吴之间,由于要抵御霜雪而体衰羽枯。因怕人射猎而惊相叫呼,整日心惊胆颤,即使听到弓弦的虚响也会从天下掉下来,实在是令人怜惜。胡雁这样的可怜,诸君为什么还要射猎它们呢?

逐句剖析

"胡雁鸣":胡雁飞鸣,

#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

"辞燕山":辞别燕山,

# 燕山:在今河北省东北部。自蓟县东南迤逦而东,经玉田、丰润直至海滨。

"昨发委羽朝度关":昨日从委羽山出发,今日早晨便度过了雁门关。

# 关:一说指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一说指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委羽:传说中的北方极地。此指北方。

"一一衔芦枝":胡雁一个个都口衔芦枝,

# 衔芦枝:《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南飞散落天地间":向南飞翔,散落存于天地之间,

"连行接翼往复还":它们连行接翼,不断地沿着这条路线往返。

"客居烟波寄湘吴":胡雁客居于湘吴之间,

# 客居烟波寄湘吴:谓胡雁寄居于烟波浩渺的湘、吴之地。湘指湖南,吴指江苏南部。此泛指南方。居烟波,寄湘吴,在修辞上为互文。

"凌霜触雪毛体枯":由于要抵御霜雪而体衰羽枯。

# 凌霜: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畏逢矰缴惊相呼":因怕人射猎而惊相叫呼,整日心惊胆颤,

# 矰缴:系有丝绳以射鸟的短箭。同“矰弋”。矰:用绳子栓着的箭。缴:拴箭的绳子。

"闻弦虚坠良可吁":即使听到弓弦的虚响也会从天下掉下来,实在是令人怜惜。

# 闻弦虚坠良可吁:言飞行中的雁听到控弦声,因惊恐而坠落,极言受惊之甚。良可吁:实可叹。

"君更弹射何为乎":胡雁这样的可怜,诸君为什么还要射猎它们呢?

#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何故。宾语前置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鸣雁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借胡雁迁徙,咏物寄情。描绘胡雁失群后在霜雪中憔悴,历经南北往返的颠沛流离,以其悲惨遭遇自寓身世,抒发诗人对“暗箭”的畏恐,体现人生坎坷,表达古代文人共有的忧患心态。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细节描写、设问等写作手法,开篇写胡雁辞燕山南飞,速度之快见其对季节敏感。接着描述它们衔芦枝南飞及生存状态,展现防御本能与危险处境。后半部分刻画胡雁客居湘吴的艰难,“凌霜触雪”“畏逢矰缴”尽显生活困苦与恐惧,结尾质问弹射者,情感达到高潮。该诗意境苍凉开阔,通过胡雁遭遇深刻反映封建社会文人的命运困境,以小见大,引发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鸣雁行》由李白创作。李白流放夜郎后获赦,晚年在湘吴一带流离漂泊,生活坎坷。在此期间,他目睹大雁散落流离的景象,联想到自身身世,感慨万千,遂以雁自比,借大雁的遭遇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融入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鸣雁行》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物寄情诗。诗中描绘了胡雁迁徙途中失群、憔悴于霜雪的悲惨遭遇,营造出苍凉、开阔而深远的意境。通过刻画胡雁往来南北间颠沛流离的苦痛,表达了诗人对“暗箭”的畏恐,以胡雁自寓身世,体现人生的坎坷,抒发古代文人普遍的忧患心态。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胡雁自比,将自身的情感、遭遇和志向寄托于大雁这一形象之上。通过描写大雁的迁徙、艰难处境,来表达自己流放夜郎赦还后,晚年流离湘吴时的身世之悲与对现实的感慨。“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表面写大雁在湘吴之地客居,历经霜雪,畏惧矰缴和弓弦之声,实际是在诉说自己漂泊他乡,饱受生活磨难,对现实中潜在危险的恐惧。象征:诗中的大雁象征着像诗人一样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坎坷、四处漂泊的人,而“矰缴”“弦”则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各种迫害与威胁,如政治上的打击、小人的陷害等。细节描写:对大雁行为和状态进行细节刻画,增强诗歌的真实感与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大雁(实则诗人自己)的艰难处境。“一一衔芦枝”,细致描绘出大雁南飞时衔着芦枝的情景,仿佛让读者看到一群大雁艰难飞行的画面;“畏逢矰缴惊相呼”,刻画大雁害怕矰缴而惊恐相呼的细节,生动展现其恐惧心理,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大雁所面临的危险与威胁。设问:在诗的结尾采用设问的方式,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态度,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歌的情感冲击力。“君更弹射何为乎?”诗人以这一设问,直接质问那些用弹射伤害大雁(暗指迫害自己及同类的人)的行为动机,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鸣雁行》首句“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开篇以“胡雁鸣”起笔,声音凄厉,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奠定全诗苍凉基调。“辞燕山”直白道出胡雁离开北方燕山,那是苦寒之地,启程意味着踏上未知且艰辛的旅程。“昨发委羽朝度关”运用夸张手法,“昨”与“朝”强调时间之短,胡雁昨天才从委羽山出发,今早便已越过边关,突出其飞行速度之快与行程的急迫,展现出胡雁不畏长途艰险、坚毅南飞的形象。“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一一衔芦枝”细腻描绘胡雁南飞习性,它们口衔芦枝,传说以此躲避危险,尽显生存智慧与谨慎。“南飞散落天地间”勾勒出宏大画面,广阔天地间,胡雁队伍分散开来,个体渺小与天地浩瀚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漂泊无依之感。“连行接翼往复还”生动展现胡雁飞行状态,时而排成队列、羽翼相接,时而变换队形往返飞行,描绘出迁徙过程的动态与艰辛,也暗示其漫长与不确定性。“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客居烟波寄湘吴”将胡雁拟人化,“客居”一词饱含漂泊异乡的无奈。它们在湘吴地区的烟波浩渺处暂居,却无法真正扎根,满是孤独与不安。“凌霜触雪毛体枯”直观呈现胡雁艰难处境,即便身处南方,仍要承受霜雪侵袭,羽毛受损、身体憔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困苦不堪尽显笔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畏逢矰缴惊相呼”,“畏”字深刻揭示胡雁内心恐惧,面对猎人的弓箭(矰缴),它们极度害怕,一旦察觉危险便惊慌呼喊,生动刻画其面对人类威胁时的紧张与无助。“闻弦虚坠良可吁”中,胡雁听到弓弦声响就吓得坠落,这种过度反应令人叹息,诗人借此表达对胡雁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也间接谴责人类对自然生灵的伤害行为。“君更弹射何为乎?”:此句以反问收尾,“君”直指那些用弹弓射杀胡雁的人。诗人情绪在此句爆发,强烈质问为何要继续这种残忍行径,将对人类伤害胡雁的不满推向极致,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呼吁珍视生命、保护自然,展现出诗人的悲悯情怀与对生命的尊重。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鸣雁行》具有独特价值。其写作特色在于以雁自喻,借描写大雁无辜遭弹射,增添人为险恶环境,深刻地将自身逢难之感融入其中,真切感人。在文学历史中,此诗展现了封建社会文人如雪中雁般随时面临危险的境遇,反映出特定时代文人的忧患心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学地位。亮点在于虽无传统意义上的名句,却通过对大雁遭遇细腻且生动的刻画,如“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文人的艰难处境。与鲍照同题材诗相比,李白增加人为险恶环境这一创新,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与表达范式,像明代文徵明《鹧鸪天·秋雁》词便受其影响,足见其在文学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胡震亨曰:“鲍照本辞,叹雁之辛苦霜雪,太白更叹其遭弹射,似为己之逢难寓感,观湘、吴一语可见。”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下一篇:唐·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