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霞卧旧壑":吞食着云霞,悠然卧于幽深的山谷之中,
# 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气。仙家修炼之法。”也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颜延年《五君咏·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散发谢远游":解开束发,告别远游的生活。
# 散发谢远游:散发,乱发纷披。王本注:“散发,不冠而发披乱也。”谢,与《江南春怀》诗中“谢金阙”之谢字同意。谢远游,再也不能远足,不能远行归乡。
"山蝉号枯桑":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
"始复知天秋":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朔雁别海裔":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
# 朔雁别海裔: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寻海裔。”高诱注:“裔,边也。”句含伤悼。谢灵运《征赋》:“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赴越。”
"越燕辞江楼":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
# 越燕辞江楼: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飒飒风卷沙":飒飒秋风卷起沙瀑,
"茫茫雾萦洲":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结暮色":黄色的云凝聚成了傍晚的暮色,
"白水扬寒流":清澈的河水扬起了寒冷的水流。
# 白水扬寒流: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怀,言餐霞而卧于旧壑之中,散发无拘,不事远游。山蝉号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时也,胡雁别于海边,越燕辞乎江楼,雁来燕去而秋深矣。风飒飒而卷沙,雾茫茫而绕洲,黄云结乎暝色,白水扬其寒流。景物若此,则秋之感怀者亦多矣。”恻怆心自悲,孰煌残卷作感激心自伤。
"恻怆心自悲":内心悲痛,自己感到无比悲伤,
"潺湲泪难收":泪水像潺潺的流水一样难以收住。
# 潺湲:流貌。《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蘅兰方萧瑟":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
# 蘅兰方萧瑟:蘅,杜蘅。《尔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朱本注:“蘅、兰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萧瑟,凋残意。”
"长叹令人愁":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 长叹令人愁: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萧条,此则言其所怀也。秋而有怀,凄怆自悲,泪下潺湲,莫之能已。蘅兰本香草也,今乃萧瑟而凋悴矣,令人长叹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伤乎?是则其所怀者,非独为秋而然,亦悲其时年迈而不遇耳。岂自还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怀而作欤?”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借景抒情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远游归家时所见江上深秋之景,如枯桑、山蝉、朔雁、越燕、风沙、雾霭等,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悲秋的愁绪与深切的哀伤。
2. 写作手法
渲染:“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描绘隐居生活,为后文悲秋铺垫;“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通过描写朔雁南飞、越燕辞楼,以及风卷沙、雾萦洲、黄云暮色、白水寒流等景象,极力渲染秋景的凄凉萧瑟;“蘅兰方萧瑟”以蘅兰凋零进一步渲染,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怆与哀愁。
3. 分段赏析
开篇“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描绘出一种隐居般的生活,诗人以餐霞、散发等行为营造出远离世俗的表象;“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由山蝉在枯桑上哀号引出秋意,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中间“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描绘了大雁从北方海边离别,越燕离开江楼向南飞去,同时伴随着飒飒风声卷着沙尘,茫茫雾气萦绕着沙洲。通过描绘候鸟南飞和江上的风沙雾气,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后四句“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描写了黄云聚集形成暮色,白水扬起寒冷的水流。在这样的秋景之下,“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将秋景的寒冷与内心的悲痛相融合,直抒胸臆,把诗人潦倒凄怆、泪水难收的情感推向高潮。最后两句“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以蘅兰的萧瑟凋零象征自己的境遇,诗人发出长叹,再次强调内心的忧愁,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 此太白伤亡之作也。不惟伤已,而复为同类者伤之,悲夫!
唐萧本
# 是选体,排对类谢,颈联似鲍。
严评本载明人批
上一篇:唐·李白《题楼山石笋》
下一篇:唐·李白《咏方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