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凌苍苍":宝塔高高,直指苍穹,
"登攀览四荒":登上绝顶,饱览四周风光。
"顶高元气合":塔顶与天空的元气相接合,
"标出海云长":高耸的标志在海云之上。
"万象分空界":地面的万物与天际分界清晰,
"三天接画梁":高塔的上绘满图画的塔梁在三层天之上。
# 三天: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
"水摇金刹影":湖水把金色的古刹与塔影袅袅摇晃,
# 刹:柱也。浮图上柱,今谓之相轮。
"日动火珠光":太阳正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如同燃烧的火球一样。
"鸟拂琼帘度":飞鸟箭一样穿过琼玉的珠帘,
"霞连绣栱张":彩漆的塔拱拥抱着明媚的霞光。
"目随征路断":眼光随着蜿蜒的大路远去,
"心逐去帆扬":心思却追随着离别的船帆。
"露浴梧楸白":秋露把梧桐与楸树叶洗白,
"霜催橘柚黄":寒霜把柚子与柑橘催黄。
"玉毫如可见":隐约中看到了那玉白的毫毛,
"于此照迷方":刹那间把迷茫的世界照亮。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描绘了西灵塔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若佛光玉毫能于此地显现,愿照亮所有迷途之人。
2. 分段赏析
前六句:“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诗人开篇点明宝塔高耸入云,自己登塔俯瞰四方。随后具体描绘宝塔之高,塔顶与天地间的元气融合,塔尖超出海上的云层。又写从塔上望去,万物在空间中各有分界,仿佛三层天空连接着塔上的画梁,极力渲染宝塔的雄伟以及视野的开阔,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中间四句:“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此部分描绘了宝塔周边的具体景象。水中摇动着金色宝塔的倒影,阳光照耀下塔上宝珠闪烁光芒。鸟儿轻轻掠过如琼玉般的帘幕,晚霞连接着塔上如锦绣般的斗拱,从水、日、鸟、霞等多个角度,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宝塔周边景色的奇幻与美丽。后四句:“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诗人目光随着征路消失,心思追逐远去的船帆,由眼前景引发对前路的思索。接着描写秋日霜露使梧楸变白、橘柚变黄,点明时令。最后以希望见到佛的光芒照亮迷途结尾,升华了诗歌主题,表达出对人生方向的探寻。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风格明快爽朗,给人以清新畅达之感。诗人笔触精当全面,“水摇金刹影”一句,其精妙程度足可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诗的结句更是充满禅意。
上一篇:唐·李白《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下一篇:唐·李白《赠从弟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