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jùn
yáo
tíng
shàng
yàn
bié
quē
fàn
sh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ué
qiū
xìng
shuí
yún
qiū
xìng
bēi
shān
jiāng
luò
shuǐ
qíng
kōng
jiǔ
bái
sòng
xíng
zhù
jīn
xiē
ān
jiě
dài
guà
héng
zhī
chuān
shàng
tíng
shén
biāo
chuī
yún
guī
hǎi
yàn
qīng
tiān
shí
xiāng
shī
wàn
máng
rán
kōng
ěr

译文

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谁却说使人悲愁呢。群山带走斜阳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用玉壶装上鲁酒,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把马停放在古树旁,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水中尧祠亭歌鼓齐鸣,曲调悠扬远飞云天。日暮时云霭渐退向天边,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我们三人分别相距万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种种。

逐句剖析

"我觉秋兴逸":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

# 逸:安逸恬乐。,秋兴:因秋起兴。

"谁云秋兴悲":谁却说使人悲愁呢。

"山将落日去":群山带走斜阳落日,

# 将:带的意思。

"水与晴空宜":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 宜:适合,协调。

"鲁酒白玉壶":用玉壶装上鲁酒,

"送行驻金羁":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

# 驻金羁:犹停马。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

"歇鞍憩古木":把马停放在古树旁,

# 憩古木:在古树下休息。,歇:一作敧。

"解带挂横枝":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

# 横枝:横生的树枝。

"歌鼓川上亭":水中尧祠亭歌鼓齐鸣,

# 歌鼓川上亭:旧注:一本无此二句,却添“南歌忆郢客,东啭见齐姬。清波忽澹荡,白雪纷逶迤。一隔范杜游,此欢忽若遗。”三韵。歌鼓:唱歌打鼓。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

"曲度神飙吹":曲调悠扬远飞云天。

# 神飙:疾风。,曲度:曲调。这里指音乐。

"云归碧海夕":日暮时云霭渐退向天边,

# 碧海:绿色的大海。

"雁没青天时":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 没:消逝。

"相失各万里":我们三人分别相距万里,

# 相失:离散的意思。

"茫然空尔思":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种种。

# 空尔思:徒然思念你们。尔,指杜、范二人。,茫然:犹惘然,惆怅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为送别题材,描绘了秋日在鲁郡尧祠亭宴别友人的场景。开篇以对比手法,凸显诗人不同于传统的乐观秋兴感受,奠定高昂基调;接着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与别宴场景的细致铺陈,烘托出欢乐气氛;结尾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表达出与友人分别后的怅惘思念。全诗巧用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将乐观情绪与离情别绪交织,语言灵动,意境开阔,展现出李白诗歌豪放洒脱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的秋天,彼时李白客居东鲁。他为好友杜补阙与范侍御设下饯行酒宴,在这个秋风瑟瑟的时节为二人送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秋日尧祠亭上宴别友人的情景,先以独特视角抒发对秋的逸兴感受,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宴饮场景的描写,展现宴别时的欢乐氛围,最后借黄昏之景与直接抒情,表达出与友人分别后的茫然思念以及离别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将自己认为秋天充满兴致的感受与他人悲秋的普遍观点对比,突出诗人乐观独特的心境,展现其豪情逸致。借景抒情:“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诗人描绘群山带走落日,水流与晴空相宜的景色,不仅为“秋兴逸”作注脚,还烘托出自己宴别时的欢乐心情;“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借黄昏时白云飘向碧海、大雁飞逝的景象,衬托出与友人临别之际的深厚情谊。正面描写:“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对别宴上美酒、下马休息、解带、歌鼓等场景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将诗人的感情融入其中,表现出宴会上热烈、奔放的气氛以及诗人和友人的乐观旷达。烘托:诗中“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通过描写秋日傍晚群山携落日、水流映晴空的优美景致,烘托出诗人愉悦的心境;“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描绘黄昏时分白云归海、大雁消逝的画面,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直抒胸臆:“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直接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凸显其豪迈超脱的情怀;“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则直白地抒发了宴散后与友人相隔万里的茫然若失和深深思念。铺陈:“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通过对别宴上美酒、下马休息、解带挂枝等细节的正面描写,以铺陈的方式勾勒出宴饮前的准备场景,营造出轻松自在的氛围。以景衬情:“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以优美而苍茫的景致,衬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使离别的愁绪更加深沉。以乐衬苦:诗的开篇“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诗人以“我觉”的秋兴逸与“谁云”的秋兴悲形成鲜明对比,用一般文人悲秋的普遍情感来反衬自己独特的秋日豪情逸致,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借景抒情:“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诗的结尾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白云飘向碧海、大雁消失在青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各奔万里、茫然思念的离情别绪,景中含情,情因景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在语言风格上极具特色,“我觉”与“谁云”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主观抒情色彩,凸显出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表达技巧来看,此处运用对比手法,将自身对秋天充满逸兴的感受与传统文人悲秋的普遍情感相对照,鲜明的反差反衬出诗人豪迈超脱的情怀,打破了悲秋的固有格调,为全诗奠定了积极高昂的基调,别宴的场景也在这与众不同的情感氛围中缓缓展开。中间三句“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在景物描写上,“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典型景物,巧用“将”“与”二字,赋予自然景象以灵动的个性,仿佛群山有意识地携落日而去,水流与晴空天然相衬,生动地展现出秋日傍晚的优美景致,不仅呼应了首句的“秋兴逸”,更烘托出诗人此时愉悦的心境。“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通过对别宴上美酒、下马休息、解带挂枝等细节的正面描写,以铺陈的方式勾勒出宴饮前的准备场景,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展现出诗人与友人即将宴别时的洒脱与惬意,同时也为后文宴会的热烈做了铺垫。末两句“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从表达技巧上,“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借景抒情,描绘了黄昏时分白云归向碧海、大雁消逝于青天的画面,这一景象既与前文的“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时空上的延续与画面的呼应,又以景衬情,在优美而略带苍茫的景致中,隐隐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相依相恋的不舍之情。“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则是直接抒情,直白地表达出宴散后与友人各奔天涯,相隔万里的茫然若失之感,以及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将离别的愁绪推向高潮,余味悠长,让人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那无尽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是李白诗作中颇具特色的送别抒情之作。在文学史上,李白的诗歌以豪放飘逸著称,此诗亦体现了这一显著风格。全诗语言自然流畅,却又不乏大胆夸张之笔,如对宴别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描写,使情感表达更为浓烈。诗人巧妙地将主观情感融入到山水、宴饮等描写对象之中,层次分明且节奏明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所谓逸兴遄飞,此等处是太白本相。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太白诗惯押“宜”字,如“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又“谑浪偏相宜”、“置酒正相宜”。“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凡五用,而前二“宜”韵为尤佳。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唐云:清逸而整,读有馀韵。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飘然而来,戛然而止。格调高逸,有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云:起二句道其真情,非故为翻案。又云:三、四写山水情性,悠然杳然,画笔所不能及。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岘山怀古》

下一篇: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