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耳":人生就像一场梦罢了,
"哀乐到心头":悲伤和快乐涌上心头。
"洒剩两行泪":只剩下两行清泪,
"吟成一夕秋":吟咏出秋天的凉意。
"慈云渺天末":慈祥的云朵飘在天边,
"明月下南楼":明月照在南楼之上。
"寿世无长物":一生没有留下什么长久的东西,
"丹青片羽留":只有几幅画作留存世间。
中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一生用了两百多个名号,常因地因时因势而变。1880年生于天津一个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的家庭。少时即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多才多艺。1905年至1911年间,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兼习音乐。1906年在日本独立编印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同年又与同学曾孝谷在东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先后在该社公演的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中扮演女主角。1911年归国后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曾讲学于春晖中学。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8年8月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3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李叔同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1. 分段赏析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两句以感慨开篇,直抒胸臆。“人生如梦耳”直白地表达出对人生虚幻无常的认知,仿佛将人生比作一场短暂易逝的梦境,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思索;“哀乐到心头”则点明在这如梦的人生中,悲哀与快乐交织,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奠定了全诗略带感伤的基调,同时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悟。“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两句描绘了诗人沉浸于情感中的状态。“洒剩两行泪”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因内心的哀伤而落泪,泪水似乎都要流尽,足见其悲伤之深;“吟成一夕秋”则表明诗人在这悲伤的夜晚,将满心的愁绪化作诗句,一个“秋”字,既呼应了时间的流逝,又增添了凄凉萧瑟之感,把诗人的情感与秋夜的氛围融为一体,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意象,细腻地传达出内心的悲愁与孤独。“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两句勾勒出一幅悠远而静谧的画面。“慈云渺天末”中,“慈云”常象征祥瑞、慈悲,此处可能寄托着诗人对美好过往或故人的怀念,“渺天末”则描绘出慈云在遥远天际若隐若现的景象,给人以渺茫、虚幻之感,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已逐渐远去;“明月下南楼”描绘了明月缓缓落下南楼的情景,月光清冷,南楼孤寂,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略带寂寥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在这空灵的景色中,进一步抒发对往昔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怅惘。“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两句以议论作结,深化主题。“寿世无长物”感叹世间难以有永恒长存的事物,生命短暂,万物皆会消逝,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无奈;“丹青片羽留”则笔锋一转,指出这幅花卉横幅(丹青)作为艺术作品却能够长久留存,承载着情感与记忆,成为永恒的见证。此句不仅点明了题画的主旨,还通过对比,突出了艺术作品超越时间的价值,也暗含着对友人宋梦仙艺术创作的肯定,以及对这段情谊能借画作长久留存的欣慰与感慨。
上一篇:近现代·赵一曼《滨江抒怀》
下一篇:近现代·秋瑾《喜雨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