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o
cán
yóu
héng
bīn
lún
chūn
shēn
zài
tài
píng
yáng
zhōu
zhōng
zuò

朝代:近现代作者:李大钊浏览量:1
hào
miǎo
shuǐ
dōng
liú
xīn
kōng
tài
shén
zhōu
bēi
bǎn
dàng
sāng
luàn
ān
suǒ
biǎo
zhèng
tóng
hūn
zhōng
qiè
guó
àn
àn
cǎi
shǎo
yán
zéi
zhēng
tǎo
shì
jīn
shú
shēng
yún
nán
dòng
běi
jué
féng
zhī
jiāo
kāng
kǎi
dào
xiōng
zhōng
xiāo
chū
jiāng
míng
yuè
lín
yōu
hēi
péng
niǎo
jiāng
nán
yáo
shǐ
zhāng
xiáng
zhí
chōng
tiān
wèi
jīng
xiāng
shào
nián
kuāng
shí
nán
ér
shàng
xióng
fēi
shī

译文

浩渺的江水向东流去,旅人的心中徒然叹息。祖国正经历动荡的苦难,混乱的时局何时才能终结?四方天地笼罩在黑暗中,最终被一人窃取了政权。黯淡的五色旗帜,从此失去了光彩。叛逆的贼人迟迟未被讨伐,时机如今已然成熟。正义的呼声从云南响起,战鼓声震动河北大地。在遥远的异国遇见知己,慷慨激昂地倾诉胸中抱负。深夜驶离江户港,明月映照幽暗的海面。大鹏鸟将要飞向南方,乘着旋风展开双翼。一飞冲上云霄,又怎会畏惧途中的荆棘?与少年们相约共勉,应当为时局尽力奋斗。男儿本应奋发向上,错失良机便再难挽回。

逐句剖析

"浩渺水东流":浩渺的江水向东流去,

# 浩渺:指水势的广大无边。

"客心空太息":旅人的心中徒然叹息。

# 太息:叹气。

"神州悲板荡":祖国正经历动荡的苦难,

# 神州悲板荡:神州板荡:中国混乱。神州:指中国。“板”和“荡”是《诗经》两篇诗的名称,皆咏周厉王无道,感叹世乱。后以指政局混乱,社会不安,因此称世乱为板荡。

"丧乱安所极":混乱的时局何时才能终结?

# 丧乱安所极:祸乱怎样才停止?安所:何所。极:到尽头。1915年袁世凯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出卖中国主权,准备窃国称帝,故作者有此感叹。

"八表正同昏":四方天地笼罩在黑暗中,

# 八表正同昏:指全国陷在袁世凯的黑暗统治之下。八表,犹八方。指袁世凯窃国称帝。

"一夫终窃国":最终被一人窃取了政权。

# 一夫终窃国:指袁世凯窃国称帝。一夫:为全民所唾弃的暴君。

"黯黯五彩旗":黯淡的五色旗帜,

# 五彩旗: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中华民国”,当时的国旗用红黄蓝白黑五色。

"自兹少颜色":从此失去了光彩。

# 少颜色:失去光采。

"逆贼稽征讨":叛逆的贼人迟迟未被讨伐,

# 稽征讨:稽迟讨伐,讨伐得太迟了。,逆贼:指袁世凯。

"机势今已熟":时机如今已然成熟。

"义声起云南":正义的呼声从云南响起,

# 义声起云南:指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

"鼓鼙动河北":战鼓声震动河北大地。

# 鼓鼙:军鼓,指袁世凯派兵去镇压起义。

"绝域逢知交":在遥远的异国遇见知己,

"慷慨道胸臆":慷慨激昂地倾诉胸中抱负。

"中宵出江户":深夜驶离江户港,

# 江户:在日本。作者是从江户转横滨回国的。

"明月临幽黑":明月映照幽暗的海面。

"鹏鸟将图南":大鹏鸟将要飞向南方,

# 鹏鸟:庄子的寓言说,大鹏鸟要飞到南海去,张开翅膀一直飞上九万里高空。

"扶摇始张翼":乘着旋风展开双翼。

# 扶摇:指大鹏鸟飞上去时所激起的旋风。这里表达出作者回国讨袁的冲天豪气,不怕一切困难。

"一翔直冲天":一飞冲上云霄,

"彼何畏荆棘":又怎会畏惧途中的荆棘?

"相期吾少年":与少年们相约共勉,

"匡时宜努力":应当为时局尽力奋斗。

"男儿尚雄飞":男儿本应奋发向上,

"机失不可得":错失良机便再难挽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乙卯残腊,由横滨搭法轮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是李大钊1916年1月从日本回国乘船途中创作的革命诗歌。全诗采用五言赋体形式展开,前半部分严厉斥责袁世凯“一夫终窃国”的复辟行径,与云南护国军“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的讨袁行动形成呼应;后半部分运用“鹏鸟将图南”“男儿尚雄飞”等比兴手法,抒发了作者匡时救国的革命志向。这首诗写于李大钊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是他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早期革命诗歌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革命烈士

李大钊(1889~1927),原名李耆年、李钊、李龟年,字守常、寿昌,后改名大钊,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191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组织神州学会,参加留日学生反袁世凯斗争。后又发起甲丙学社,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年5月回国,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春,与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1923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委员,协助国民党改组,推动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同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早在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李大钊即挺身而出,组织留日学生总会,并通电全国激励国人与“任何强敌”作坚决斗争。5月9日袁世凯正式接受“二十一条”后,他立即编印《国耻纪念录》,撰写《国民之薪胆》一文痛陈时弊,强调要发扬“智勇深沉刚毅果敢之精神,磨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之志气”,与国内外敌人斗争到底。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公然废除民国纪元,改国号为所谓中华帝国。对此倒行逆施,蔡锷等率先掀起护国讨袁运动,孙中山亦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之豪杰共图之”。1916年1月中旬,留日学生总会决定为护国军筹募军饷,成立文事委员会加强讨袁宣传,李大钊被推任编辑主任。随后为更直接投入反袁救国活动,他于当月底离开日本乘轮船返回上海,途中在太平洋上吟成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歌展现辛亥革命后国家动荡、袁世凯窃国的时局,抒发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悲愤与重整乾坤的壮志,交织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写作手法

赋:全诗采用赋体,通过铺陈叙述,直陈其事来展现时代图景与个人情志。先描绘了神州大地在袁世凯窃国称帝下的动荡混乱,如“浩渺水东流,客心空太息。神州悲板荡,丧乱安所极”;再叙述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等事,如“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展现出革命形势的发展;最后以鹏鸟自比,展现回国讨袁、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和抱负。这种“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使诗歌成为记录历史的“诗史”,很具现实表现力。比兴:“浩渺水东流,客心空太息”一句以江水东流之景起兴,暗喻时局动荡与个人忧思的绵延不绝;“鹏鸟将图南,扶摇始张翼”则化用《庄子》典故,以鹏鸟展翅象征革命者冲破黑暗的壮志豪情。两处比兴手法均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叠加,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既保留了古典诗歌的意境,又注入了近代革命的时代精神。

3. 分段赏析

全诗为赋体,赋中自含比兴,而以“鼓鼙”句为界,前者感时,后者明志,感时是明志的基础,明志为感时的升华,互补互融,浑然一气,结穴于“男儿尚雄飞,机失不可得”,把“匡时”救国的主旨抒写得明确而又饱满。“浩渺水东流,客心空太息。”此句以浩渺东流的太平洋波涛起兴,暗喻时代洪流不可阻挡,而诗人作为“客”身临其境,徒然长叹,既流露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又暗含无力回天的怅惘。“神州悲板荡,丧乱安所极?”此句以《诗经》典故“板荡”喻指国家动荡,质问战乱何时终结。“悲”字直击袁世凯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现实,作者感时又感丧乱无穷无尽。“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此句揭露全国陷入黑暗统治,批判独裁者篡权乱国的行径,语言犀利,直指时弊,作者感时又感丧乱无穷无尽。“黯黯五彩旗,自兹少颜色。”此句“五彩旗”象征中华民国,却因袁世凯“窃国”,民国的五彩旗黯然失色,辛亥革命的成果即将毁于一旦。“逆贼稽征讨,机势今已熟。”此句“逆贼”直斥袁世凯,“稽征讨”谴责讨伐迟缓。此联点明革命时机成熟,呼应后文对护国运动的期待,语气果决,充满行动决心。“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此句写讨袁护国斗争正在云南、河北涌起。以“云南起义”为史实,赞颂蔡锷等反袁力量的正义呼声;“鼓鼙动河北”描绘北方战事兴起,展现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壮阔画面。“绝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此句转写舟中偶遇同道中人的场景,“慷慨道胸臆”凸显革命者志同道合的激昂情谊,情感由沉郁转为激越。“中宵出江户,明月临幽黑。”此句“中宵出江户”点明深夜离开日本横滨的行程,“明月临幽黑”以景衬情,既渲染孤寂氛围,又暗喻革命征途的艰险与光明希望并存。“鹏鸟将图南,扶摇始张翼。”此句作者借用《庄子》上鹏鸟图南的寓言,自比志向高远,以“扶摇张翼”展现冲破黑暗、奋起革命的豪情,气势磅礴,充满抗争精神。“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此句描写自己“一翔直冲天”的豪情与气概,文脉正是承“机势今已熟”而来的,以鹏鸟直冲云霄的壮举,象征革命者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魄。“何畏荆棘”以反问强化无惧险阻的信念,极具感染力。“相期吾少年,匡时宜努力。”此句十分自然地引出了“匡时宜努力”这样的警句,令读者为之一振。呼吁青年共担救国使命,“匡时努力”直指时代责任,语言恳切,体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匡时”救国的“机势”已经成熟。“男儿尚雄飞,机失不可得。”结尾以“雄飞”激励男儿奋发有为,“机失不可得”警示革命时机稍纵即逝,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也就是说,一切匡时救国的热血青年,面对祖国的灾难与落后,光“悲”,光“太息”,那是非常不够的,他们应当自强不息,审时“雄飞”,牢牢把握住“机势”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心和力。在这里,升华自我与报效邦国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被收入《李大钊文集》《李大钊诗文选集》等多部文献集,2021年被选入“百年百诗”建党主题诗歌朗诵工程。学界普遍认为,诗中“鹏鸟图南”的意象与李大钊后期《青春》等文章一脉相承,一同构成近代革命诗歌的经典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下一篇:近现代·谭献《金缕曲 和蒙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