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uàng
tíng
kǒu
zhàn

朝代:近现代作者:马一浮浏览量:1
liú
zhuǎn
zhī
shì
jiāng
shān
shàng
tíng
dēng
lín
jiē
kuàng
shì
sāng
luàn
yǒu
jīng
shí
qián
kūn
yóu
lián
cǎo
qīng
cháng
kōng
sòng
niǎo
yìn
liú
huàn
rén
líng

译文

世事兜兜转转,今夕何夕,幸好山河间还有此亭。古来多少旷士曾登临,世间离乱,昔人已去,作品长留存。我见识过天地辽阔、斗转星移,却也怜惜脚下这卑微的草木,青青可喜。就像那天空中的飞鸟呀,鸟去无痕,然而那飞翔的幻影,何尝不值得珍惜。

逐句剖析

"流转知何世":世事兜兜转转,今夕何夕,

"江山尚此亭":幸好山河间还有此亭。

"登临皆旷士":古来多少旷士曾登临,

# 旷士:胸襟开阔之士。

"丧乱有遗经":世间离乱,昔人已去,作品长留存。

# 遗经:流传下来的古代典籍。

"已识乾坤大":我见识过天地辽阔、斗转星移,

"犹怜草木青":却也怜惜脚下这卑微的草木,青青可喜。

"长空送鸟印":就像那天空中的飞鸟呀,鸟去无痕,

"留幻与人灵":然而那飞翔的幻影,何尝不值得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旷怡亭口占》是近现代学者、诗人马一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展现诗人在旷怡亭的所见所感,既感慨于世事流转、朝代更迭,又欣慰江山依旧、古亭犹存。首联点明世事变幻与古亭长存的对比;颔联写登临之人与丧乱遗经,拓展诗的内涵;颈联境界大开,展现宏大视野与细腻情怀;尾联以空灵之笔,深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此诗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其对人生、宇宙的思考,通过精妙的诗句呈现,尤其是颈联蕴含的哲理与人文情怀,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出马一浮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近现代诗人马一浮于在四川办学期间,登临乐山旷怡亭,有感而发创作了五言律诗《旷怡亭口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诗人开篇便发出对时间与空间的喟叹。“流转知何世”,一个“流转”,将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如走马灯般呈现,让人顿感时光无情、世事沧桑,仿佛置身于历史洪流中,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而“江山尚此亭”,则将动荡的世事与岿然不动的旷怡亭形成鲜明对比。江山历经风雨,这座亭子却依然屹立,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也暗示着在这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仍有一处相对恒定的存在,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依托。颔联“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登临皆旷士”,表明能登上此亭的人,心境必定豁达开阔。在这动荡的年代,他们超脱于世俗的纷扰,以一种高瞻远瞩的姿态看待世界。“丧乱有遗经”则进一步深化主题,即便社会处于丧乱之中,先圣遗留下来的经典却未曾消逝。这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也暗示着在困境中,人们可以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坚守内心的精神家园,不至于在乱世中迷失方向。颈联“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此联境界大开,成为千古名句。“已识乾坤大”,诗人仿佛站在宇宙的高度,俯瞰世间万物,对天地间的规律、世事的兴衰有着深刻的洞察与体悟,尽显其视野的宏大与心胸的开阔。“犹怜草木青”笔锋一转,即便已参透世间万象,却依然对平凡的草木充满怜惜与热爱。这种对细微生命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温柔与悲悯,将宏大的宇宙视野与细腻的人文情怀完美融合,体现了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尾联“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长空送鸟印”,诗人将目光投向浩渺长空,飞鸟掠过,留下短暂的痕迹,这一画面充满了空灵与虚幻之感。“留幻与人灵”,进一步阐述宇宙万物皆为虚幻,然而这种虚幻却能与人的心灵产生奇妙的感应。诗人借这一联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即世间万物看似虚幻无常,但在这虚幻之中,却蕴含着与人心灵相通的灵性,引导人们去探寻生命的真谛,在虚幻中寻找真实的精神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李大钊《青春(节选)》

下一篇:近现代·李大钊《乙卯残腊,由横滨搭法轮赴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