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hòu
yǒu
rén

朝代:近现代作者:李大钊浏览量:1
biàn
hòu
cāng
huáng
nán
xià
qiáo
shàng
xīng
shí
zài
gàn
jiāng
huái
怀
yīng
xióng
táo
jìn
jiāng
liú
rán
shàng
huà
lóu
dài
shēng
huá
kōng
zuì
mèng
shí
nián
liáo
dǎo
shèng
qióng
chóu
zhú
lián
bàn
juǎn
jiāng
tiān
jiāo
shàn
chū
yíng
hǎi
wài
qiū
dào
wàn
shān
zhǐ
yīng
gòng
fàn
zhōu

译文

张勋复辟失败后,我仓促南下逃亡,暂居上海的客舍。友人白坚武此时正在赣江一带,我写下此诗倾诉衷肠。英雄豪杰如大江流水消逝,权贵楼阁中歌舞依旧。十年奔走理想终成泡影,穷困潦倒只剩满心忧愁。竹帘半卷,江上秋雨连绵,蕉扇轻摇,初感海外凉秋。追忆家国苦难千言万语,唯愿与友人泛舟江湖远走。

逐句剖析

"复辟变后":张勋复辟失败后,

"仓皇南下":我仓促南下逃亡,

"侨寓沪上":暂居上海的客舍。

"惺亚时在赣江":友人白坚武此时正在赣江一带,

"赋此寄怀":我写下此诗倾诉衷肠。

"英雄淘尽大江流":英雄豪杰如大江流水消逝,

"歌舞依然上画楼":权贵楼阁中歌舞依旧。

"一代声华空醉梦":十年奔走理想终成泡影,

"十年潦倒剩穷愁":穷困潦倒只剩满心忧愁。

"竹帘半卷江天雨":竹帘半卷,江上秋雨连绵,

"蕉扇初迎海外秋":蕉扇轻摇,初感海外凉秋。

"忆到万山无语句":追忆家国苦难千言万语,

"只应共泛五湖舟":唯愿与友人泛舟江湖远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复辟变后寄友人》是李大钊于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避居上海时创作的七言律诗,寄赠友人白坚武(号惺亚)。全诗以对比开篇,既痛陈辛亥革命成果被复辟势力践踏的愤懑,又暗讽权贵醉生梦死的腐朽。颔联直抒革命理想破灭的失落,凝缩了十年奔走的困顿,情感沉郁顿挫。颈联以沪上秋景隐喻时局动荡,借物候暗含对变革的期待,虚实相生。尾联化用范蠡泛舟典故,表面写归隐之志,实则以“无语句”的沉默呐喊,展现革命者在高压下的坚韧与迷茫。全诗融合古典格律的严谨与现代政治抒情的激越,语言凝练深沉,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复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革命烈士

李大钊(1889~1927),原名李耆年、李钊、李龟年,字守常、寿昌,后改名大钊,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191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组织神州学会,参加留日学生反袁世凯斗争。后又发起甲丙学社,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年5月回国,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春,与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1923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委员,协助国民党改组,推动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同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前小序简要说明诗歌创作的时间(1917年张勋复辟后)、地点(上海)、人物关系(友人白坚武在赣江),通过“仓皇”“寄怀”等词,暗示诗人流亡中的仓促与对友人的倾诉欲,与诗中“穷愁”“无语句”等情感形成呼应。首联​以“淘尽”呼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暗喻辛亥革命志士牺牲,理想未竟。“歌舞画楼”则直指南北军阀复辟后的腐朽享乐,形成强烈反差。此联以宏阔历史视角开篇,通过“大江流”与“画楼”的时空对照,揭露新旧势力更迭中的荒诞现实。动词“淘尽”赋予历史进程以动态感,而“依然”二字则强化了复辟势力顽固性的批判。颔联“一代”与“十年”暗指1907-1917年革命者从辛亥到复辟的漫长挫败。“空醉梦”批判革命理想被现实击碎,“剩穷愁”直写个人与同志的生存困境,情感沉痛。此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革命者的集体失落转化为个体生命体验,语言凝练却饱含张力。“空”“剩”二字力透纸背,凸显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的孤独感。颈联以“半卷”“初迎”暗示革命力量虽受挫,但仍保持对变革的期待。“江天雨”既写上海秋景,亦隐喻时局动荡;“蕉扇迎秋”或暗指西方思潮(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潜在影响。此联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动词“卷”“迎”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生机,在压抑氛围中透出一线希望,体现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坚韧品格。尾联“五湖舟”化用范蠡功成身退典故,表面写归隐之志,实则暗含对复辟势力的消极抵抗策略。“无语句”既指言论禁锢,亦暗示对革命前途的迷茫;而“共泛”则流露对同志情谊的珍视。以典故收束全诗,将悲愤转化为超脱,形成“哀而不伤”的美学意境。表面隐逸之语,实为对黑暗现实的迂回批判,展现革命者“出世”与“入世”的复杂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老舍《西芳寺》

下一篇:近现代·谭嗣同《潇湘晚景图二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