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初生时,相思之恨已生。
# 生:一作“起”。,春恨:犹春愁,春怨。
"荷叶枯时秋恨成":荷叶枯败时,伤逝之恨又成。
# 秋恨:指伤逝之恨。“春”“秋”代序,而恨则越来越深,引出下句。
"深知身在情长在":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 深知:十分了解。
"怅望江头江水声":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暮秋独游曲江》是唐代李商隐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主题围绕着追悼所爱之人展开。前两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通过荷叶的生长与枯萎,暗示着人生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以荷叶的生枯来引发春夏秋冬的转换,进而引出情感上的“恨”之变化。后两句“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表达了诗人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怨,即便知道斯人已逝,但自己的情感依然长久存在,望着江头的流水,更添惆怅之感。整首诗语浅情深,将诗人对亡者的深情和自身的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将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荷叶初生,本是春日生机之象,但诗人却言“春恨生”;荷叶枯时,已是秋日衰败之景,而“秋恨成”。借荷叶从生到枯的自然变化,自然流畅地融入了诗人内心绵绵不断的“恨”意,使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景物得以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愁闷、怨恨之情的深沉与悠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画面感。直抒胸臆:第三句“深知身在情长在”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点明只要生命存在,情感就会一直延续,坦率地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执着坚守。然而,这种直白并非简单的宣泄,而是在前两句融情于景的铺垫下,显得更加真挚深沉。末句“怅望江头江水声”则又变得含蓄蕴藉,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惆怅的原因,而是通过眺望江头,聆听江水流动之声,将无尽的思绪留给读者去品味想象,给人以余韵悠长的感觉,做到了直抒与含蓄的有机统一。
3. 分段赏析
诗首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以舒缓沉重的语气诉说作者内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字句重用让人联想到《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这两句赋中寓比,将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极致。这样的悼亡语,如《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只是暂存人世,最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不过此句更为沉痛哀绝,唯有《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与之相比。诗情由此达到极至境界。“怅望江头江水声”是一句极具感染力的诗句。“怅望”二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状态,她满怀惆怅地望着江头。“江水声”则是诗人所听到的环境声音,以有声的江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寂静,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悠远、绵长的氛围。江水不停地流淌,发出潺潺的声音,仿佛是诗人内心愁绪的外在表现,将诗人的惆怅之情与眼前的江景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推崇李商隐的“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的小诗便是其典型佳作。诗中荷叶的生长与枯萎,象征着情感与人生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直至死亡才会消逝的情感。文字的重复赋予了诗歌一种歌谣的韵味,以及回环反复的音调之美,结尾以静静流逝的江水象征已经逝去的往事。
# 江郎云“仆本恨人”,青莲云“古之伤心人”,与此同意。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程梦星曰:“身在情长在”一语,最为凄婉,盖谓此身一日不死,则此情一日不断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措语生峭可喜,亦复宛转有味,巧思拙致,异于甜熟一流,所谓恰到好处者也。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 姚培谦曰:有情不若无情也。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调古情深。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 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上一篇:唐·温庭筠《苏武庙》
下一篇:唐·韩偓《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