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iào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hún
xiāo
hàn
shǐ
使
qián
gāo
shù
liǎng
máng
rán
yún
biān
yàn
duàn
tiān
yuè
lǒng
shàng
yáng
guī
sāi
cǎo
yān
huí
lóu
tái
fēi
jiǎ
zhàng
shí
guān
jiàn
shì
dīng
nián
mào
líng
jiàn
fēng
hóu
yìn
kōng
xiàng
qiū
shì
chuān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逐句剖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 使:一作“史”。,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古祠高树两茫然":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 茫然:渺然久远之意。,古祠:指苏武庙。

"云边雁断胡天月":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 胡:指匈奴。,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断:一作“落”。,云边: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陇上羊归塞草烟":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 陇上: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回日楼台非甲帐":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去时冠剑是丁年":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 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剑:一作“盖”。

"茂陵不见封侯印":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 封侯:封拜侯爵。,茂陵:汉武帝陵。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

"空向秋波哭逝川":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武庙》是唐代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诗围绕瞻仰苏武庙展开。开篇描绘苏武见到汉使时百感交集,古祠高树也似充满怅惘。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勾勒出苏武在胡地牧羊时孤寂清冷之景,用“雁断”暗示音信断绝。颈联将苏武回汉时与出使时对比,“楼台非甲帐”“冠剑是丁年”,写出岁月变迁、人事沧桑。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借汉武帝已葬茂陵,苏武封侯无望,抒发对苏武遭遇的惋惜,也表达对其气节的崇敬。写作手法以时空描写纵横捭阖,从苏武出使到归汉,跨越漫长时空。用典灵巧,借相关典故深化情感与主题。对仗工整,如颔联、颈联,增强诗歌绘画美与节奏感。首联奠定情感基调;颔联以景衬情,展现苏武塞外艰辛;颈联今昔对比,突出沧桑之感;尾联借事抒情,强化对苏武的叹惋与敬意。该诗是温庭筠咏史诗作品,高度赞扬苏武民族气节,寄寓作者爱国情怀,使诗歌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武庙》由唐代温庭筠创作。苏武于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匈奴多次逼降坚贞不屈,被流放北海牧羊,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归汉,历经十九年。温庭筠瞻仰苏武庙时,被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所触动,对其在匈奴的苦难经历与坚守精神深感敬佩,遂作此诗追思凭吊,借诗歌表达对苏武的敬意,赞颂其民族气节,同时也寄托自身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它通过凭吊苏武庙,描绘苏武在胡地牧羊等事迹,赞扬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含蓄表达作者的敬意,寄托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这里代指汉武帝,“封侯印”指苏武归汉后被封侯之事。此句用典,苏武回汉时汉武帝已去世,他未能在武帝生前受封,只能空对秋水悲叹时光流逝。通过用典,深化了苏武的悲剧色彩,表达出其物是人非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思。情景交融:“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上句描绘了在胡地天空中,云边的大雁渐渐消失,唯有明月高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暗示苏武与汉朝音信断绝的悲苦处境;下句写塞外草原上,羊群归返,暮霭如烟,展现出塞外的荒寒,烘托出苏武牧羊生活的艰辛。诗人将苏武的孤寂、愁苦之情融入这塞外景色之中,情景交融,使读者更能体会其内心的悲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古祠高树两茫然”,“古祠高树”描绘出苏武庙周围祠堂古朴、树木高大的景象,看似宁静肃穆,有庄严肃穆之感(相对的“乐景”)。但在此处,是为了反衬苏武的“魂销”,苏武面对汉使,内心悲痛,而周围的肃穆之景更凸显出他内心的凄凉与失落,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联“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首联二句分点“苏武”与“庙”。“苏武魂销汉使前”,诗人开篇便着笔于苏武与汉使相见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瞬间。汉昭帝时,汉匈和亲,汉使巧妙设计,诈称得雁足帛书而知苏武下落,匈奴才遣其回国。在漫长的岁月里,苏武身处异域,历经磨难,当突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知晓自己能够归乡时,内心的情感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魂销”二字,堪称神来之笔,精准而凝练地勾勒出苏武彼时复杂而强烈的心境。这里面饱含着他在塞外历经艰辛的辛酸追忆,有对归期如此突然的意外惊愕,更有即将回归故土的狂喜,多种情绪交织奔涌,难以言表。这一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现出苏武强烈的思国之情与深沉的爱国精神。“古祠高树两茫然”,诗人笔锋一转,从对人物情感的刻画转向对眼前苏武庙景物的描绘。“古祠高树”,营造出一种苍古肃穆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庙中的建筑与古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却似乎并不知晓苏武曾经经历的千辛万苦,也难以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伟大价值。这种无知与冷漠,与苏武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寄寓了诗人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与追思之情,为后文对苏武事迹的追忆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颔联运用逆挽法,描绘出两幅极具感染力的画面,生动地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赞颂其崇高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呈现出一幅望雁思归图。在胡地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散发着异域气息的明月。苏武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逐渐飞向南方,直至身影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之中。这一画面,巧妙地将苏武对故国的思念与大雁南飞的意象相结合。大雁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着传递书信、回归故乡,而在这里,“雁断”则暗示了苏武与汉朝音讯的隔绝。在漫长的岁月里,苏武就如同这在胡天望月盼雁归的孤独行者,他对故国的思念如明月般皎洁且深沉,欲归不得的痛苦如这无边的黑夜般难以消散。这句诗不仅准确地叙写出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更深刻地展现出他只要生命不息,就对故园念念不忘的坚定信念,以及每日盼着鸿雁传书、直望到月上中天的拳拳爱国忠心。“陇上羊归塞草烟”,勾勒出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时分,放眼望去,只见连天的塞草笼罩在一片荒烟之中,丘陇上,苏武赶着羊群缓缓归来。这一场景,生动地描绘出苏武在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苦与荒凉。塞草萋萋,荒烟弥漫,在这样孤寂单调的环境中,苏武日复一日地放牧着羊群,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然而,环境的恶劣并没有动摇他的爱国之志,他在这艰苦的岁月里坚守着自己的气节。这幅画面,将苏武的生活环境、经历与心境完美融合,形象地展示了他牧羊绝塞时的孤寂生活,从广阔的空间角度,细腻地刻画了苏武留胡时内心的坚守与外在的艰难处境。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颈联从相隔迢遥的时间角度,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蕴含着深沉的感慨。“回日楼台非甲帐”,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昔日的楼台殿阁依然矗立,但汉武帝早已不在人世,当年那华丽的“甲帐”也已不复存在。“甲帐”是汉武帝所造的帐幕,这里代指武帝时期的繁华与荣耀。苏武归来,看到物是人非的景象,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恍如隔世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是对武帝的追思,更是对岁月变迁、世事无常的喟叹。“去时冠剑是丁年”,回忆起当年自己头戴冠冕、身佩宝剑,奉命出使匈奴的时候,正值壮年,意气风发。“冠剑”象征着苏武的使命与荣耀,“丁年”则凸显出他当时的青春年少、壮志满怀。此联采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后述“去时”,通过时间上的强烈反差,更增添了情感的厚重感。“回日”句展现了朝廷人事的巨大变更,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去时”句则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巨大转换,从壮年出使到皓首而归,其间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两句诗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鲜明地凸显出苏武留胡时间之久,所经受磨难之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承载的重量。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的复杂情感,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感慨。苏武历经千难万险,在匈奴坚守气节十九年,回国后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封侯之赏。“茂陵不见封侯印”,汉武帝已葬于茂陵,苏武再也无法在他生前获得封侯的荣耀,这其中饱含着苏武的遗憾与失落。而“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着秋天的流水,悲叹着时光的流逝。“秋波”象征着岁月的无情,“逝川”则源自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这里形象地表达了苏武对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悲痛。苏武对汉武帝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忠诚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回国后,他奉命谒武帝园庙,这种对故君的思念,是他爱国情怀的一部分。这最后一笔,真实而感人地塑造了一个虽带有历史局限,但却无比忠诚、坚贞的爱国志士形象。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刻薄寡恩的不满,借苏武的遭遇,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中贤能之士不得重用的惋惜与愤懑之情。

4. 作品点评

《苏武庙》是唐代温庭筠咏史诗作品。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爱国成为时代需求。此诗塑造的苏武形象,正是“白发丹心”汉臣的典范,契合时代精神,激励人心。全诗情感真挚深沉,既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又寄寓作者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温飞卿《苏武庙》云:“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是武帝事,“丁年”用李陵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之语,颇有思致。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

# 五六与“此日六军同驻马”一联俱属逆挽法。律诗得此,化板滞为跳脱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

#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尝见前辈论诗云:用事属对如此者罕见。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

# “甲帐”“丁年”甚工,亦近义山体。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八

# 首点苏武,提“魂消汉使前”五字,最为篇主。

明杨逢春《唐诗绎》

# “丁年”亦是俊语,然使高手作此,则“回日”“去时”不如是板煞矣(“回日楼台”二句下)。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三四用子卿事,点缀景物,与他手不同。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子卿一生大节,八句中包括无遗。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五六不但工致,正逼出落句。落句自伤。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五六生动,余亦无甚佳处。结少意致。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温之《苏武庙》结句:“空向秋波哭逝川”,“波”字误。既“川”复“波”,涉于侵复。且“波”专言“秋”,亦觉不稳,上有何来路乎?老杜云“赋诗新句稳”,名手有不稳耶?当是“风”字,用汉武帝《秋风辞》乃非泛设凑句,乃与通篇之用事实者称。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

# 全以议论行之,何尝有意属对?近人学之,便如优孟衣冠矣。

清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玉谿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 如此诸作,其凄侧既足以动人,其抑扬复足以惩劝,犹有诗人之遗意也。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祜《题金陵渡》

下一篇: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