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魂销汉使前":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 使:一作“史”。,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古祠高树两茫然":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 茫然:渺然久远之意。,古祠:指苏武庙。
"云边雁断胡天月":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 胡:指匈奴。,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断:一作“落”。,云边: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陇上羊归塞草烟":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 陇上: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回日楼台非甲帐":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去时冠剑是丁年":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 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剑:一作“盖”。
"茂陵不见封侯印":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 封侯:封拜侯爵。,茂陵:汉武帝陵。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
"空向秋波哭逝川":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它通过凭吊苏武庙,描绘苏武在胡地牧羊等事迹,赞扬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含蓄表达作者的敬意,寄托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这里代指汉武帝,“封侯印”指苏武归汉后被封侯之事。此句用典,苏武回汉时汉武帝已去世,他未能在武帝生前受封,只能空对秋水悲叹时光流逝。通过用典,深化了苏武的悲剧色彩,表达出其物是人非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思。情景交融:“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上句描绘了在胡地天空中,云边的大雁渐渐消失,唯有明月高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暗示苏武与汉朝音信断绝的悲苦处境;下句写塞外草原上,羊群归返,暮霭如烟,展现出塞外的荒寒,烘托出苏武牧羊生活的艰辛。诗人将苏武的孤寂、愁苦之情融入这塞外景色之中,情景交融,使读者更能体会其内心的悲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古祠高树两茫然”,“古祠高树”描绘出苏武庙周围祠堂古朴、树木高大的景象,看似宁静肃穆,有庄严肃穆之感(相对的“乐景”)。但在此处,是为了反衬苏武的“魂销”,苏武面对汉使,内心悲痛,而周围的肃穆之景更凸显出他内心的凄凉与失落,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联“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首联二句分点“苏武”与“庙”。“苏武魂销汉使前”,诗人开篇便着笔于苏武与汉使相见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瞬间。汉昭帝时,汉匈和亲,汉使巧妙设计,诈称得雁足帛书而知苏武下落,匈奴才遣其回国。在漫长的岁月里,苏武身处异域,历经磨难,当突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知晓自己能够归乡时,内心的情感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魂销”二字,堪称神来之笔,精准而凝练地勾勒出苏武彼时复杂而强烈的心境。这里面饱含着他在塞外历经艰辛的辛酸追忆,有对归期如此突然的意外惊愕,更有即将回归故土的狂喜,多种情绪交织奔涌,难以言表。这一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现出苏武强烈的思国之情与深沉的爱国精神。“古祠高树两茫然”,诗人笔锋一转,从对人物情感的刻画转向对眼前苏武庙景物的描绘。“古祠高树”,营造出一种苍古肃穆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庙中的建筑与古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却似乎并不知晓苏武曾经经历的千辛万苦,也难以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伟大价值。这种无知与冷漠,与苏武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寄寓了诗人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与追思之情,为后文对苏武事迹的追忆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颔联运用逆挽法,描绘出两幅极具感染力的画面,生动地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赞颂其崇高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呈现出一幅望雁思归图。在胡地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散发着异域气息的明月。苏武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逐渐飞向南方,直至身影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之中。这一画面,巧妙地将苏武对故国的思念与大雁南飞的意象相结合。大雁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着传递书信、回归故乡,而在这里,“雁断”则暗示了苏武与汉朝音讯的隔绝。在漫长的岁月里,苏武就如同这在胡天望月盼雁归的孤独行者,他对故国的思念如明月般皎洁且深沉,欲归不得的痛苦如这无边的黑夜般难以消散。这句诗不仅准确地叙写出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更深刻地展现出他只要生命不息,就对故园念念不忘的坚定信念,以及每日盼着鸿雁传书、直望到月上中天的拳拳爱国忠心。“陇上羊归塞草烟”,勾勒出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时分,放眼望去,只见连天的塞草笼罩在一片荒烟之中,丘陇上,苏武赶着羊群缓缓归来。这一场景,生动地描绘出苏武在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苦与荒凉。塞草萋萋,荒烟弥漫,在这样孤寂单调的环境中,苏武日复一日地放牧着羊群,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然而,环境的恶劣并没有动摇他的爱国之志,他在这艰苦的岁月里坚守着自己的气节。这幅画面,将苏武的生活环境、经历与心境完美融合,形象地展示了他牧羊绝塞时的孤寂生活,从广阔的空间角度,细腻地刻画了苏武留胡时内心的坚守与外在的艰难处境。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颈联从相隔迢遥的时间角度,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蕴含着深沉的感慨。“回日楼台非甲帐”,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昔日的楼台殿阁依然矗立,但汉武帝早已不在人世,当年那华丽的“甲帐”也已不复存在。“甲帐”是汉武帝所造的帐幕,这里代指武帝时期的繁华与荣耀。苏武归来,看到物是人非的景象,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恍如隔世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是对武帝的追思,更是对岁月变迁、世事无常的喟叹。“去时冠剑是丁年”,回忆起当年自己头戴冠冕、身佩宝剑,奉命出使匈奴的时候,正值壮年,意气风发。“冠剑”象征着苏武的使命与荣耀,“丁年”则凸显出他当时的青春年少、壮志满怀。此联采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后述“去时”,通过时间上的强烈反差,更增添了情感的厚重感。“回日”句展现了朝廷人事的巨大变更,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去时”句则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巨大转换,从壮年出使到皓首而归,其间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两句诗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鲜明地凸显出苏武留胡时间之久,所经受磨难之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承载的重量。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的复杂情感,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感慨。苏武历经千难万险,在匈奴坚守气节十九年,回国后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封侯之赏。“茂陵不见封侯印”,汉武帝已葬于茂陵,苏武再也无法在他生前获得封侯的荣耀,这其中饱含着苏武的遗憾与失落。而“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着秋天的流水,悲叹着时光的流逝。“秋波”象征着岁月的无情,“逝川”则源自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这里形象地表达了苏武对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悲痛。苏武对汉武帝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忠诚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回国后,他奉命谒武帝园庙,这种对故君的思念,是他爱国情怀的一部分。这最后一笔,真实而感人地塑造了一个虽带有历史局限,但却无比忠诚、坚贞的爱国志士形象。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刻薄寡恩的不满,借苏武的遭遇,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中贤能之士不得重用的惋惜与愤懑之情。
4. 作品点评
《苏武庙》是唐代温庭筠咏史诗作品。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爱国成为时代需求。此诗塑造的苏武形象,正是“白发丹心”汉臣的典范,契合时代精神,激励人心。全诗情感真挚深沉,既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又寄寓作者的爱国情怀。
# 温飞卿《苏武庙》云:“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是武帝事,“丁年”用李陵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之语,颇有思致。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
# 五六与“此日六军同驻马”一联俱属逆挽法。律诗得此,化板滞为跳脱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
#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尝见前辈论诗云:用事属对如此者罕见。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
# “甲帐”“丁年”甚工,亦近义山体。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八
# 首点苏武,提“魂消汉使前”五字,最为篇主。
明杨逢春《唐诗绎》
# “丁年”亦是俊语,然使高手作此,则“回日”“去时”不如是板煞矣(“回日楼台”二句下)。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三四用子卿事,点缀景物,与他手不同。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子卿一生大节,八句中包括无遗。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五六不但工致,正逼出落句。落句自伤。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五六生动,余亦无甚佳处。结少意致。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温之《苏武庙》结句:“空向秋波哭逝川”,“波”字误。既“川”复“波”,涉于侵复。且“波”专言“秋”,亦觉不稳,上有何来路乎?老杜云“赋诗新句稳”,名手有不稳耶?当是“风”字,用汉武帝《秋风辞》乃非泛设凑句,乃与通篇之用事实者称。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
# 全以议论行之,何尝有意属对?近人学之,便如优孟衣冠矣。
清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玉谿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 如此诸作,其凄侧既足以动人,其抑扬复足以惩劝,犹有诗人之遗意也。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上一篇:唐·张祜《题金陵渡》
下一篇: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