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ú
zhǔ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niú
zhǔ
西
jiāng
qīng
tiān
piàn
yún
dēng
zhōu
wàng
qiū
yuè
kōng
xiè
jiāng
jūn
néng
gāo
yǒng
rén
wén
míng
zhāo
guà
fān
fēng
luò
fēn
fēn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我也能够朗吟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逐句剖析

"牛渚西江夜":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

#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青天无片云":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登舟望秋月":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空忆谢将军":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余亦能高咏":我也能够朗吟袁宏的咏史诗,

#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斯人不可闻":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 斯人:指谢尚。

"明朝挂帆席":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

#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

"枫叶落纷纷":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 落:一作“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主题为望月怀古,抒发了诗人不遇知音的伤感之情。首联点明“牛渚夜泊”及夜景,营造出空明氛围;颔联由望月自然过渡到对谢尚赏识袁宏这一典故的怀古;颈联回到现实,直抒不遇知音的深沉喟叹;末联以想象明朝挂帆离去、枫叶飘落之景,烘托出内心的凄凉寂寞。写作上运用借古抒怀、烘托、直抒胸臆等手法。全诗结构层次清晰,波澜起伏,意象优美,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豪爽豁达。其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将怀古与自伤巧妙融合,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泊牛渚怀古》当创作于李白青年时期,彼时他尚未声名远扬。诗中“明朝挂帆席”一句,让人推测诗作时间为开元十五年(727年)秋。当时李白完成“东涉溟海”之行后,逆江而上前往洞庭,打算安葬友人吴指南,途中经过牛渚。牛渚位于安徽当涂西北,与长江紧密相邻,其北端深入江中,便是赫赫有名的采石矶。此地独特的景致与深厚的历史底蕴,触动了李白的情思,促使他挥笔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诗人夜泊牛渚时,面对青天明月,触景生情,追忆谢尚将军赏识袁宏之事,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深沉感慨,借牛渚秋夜之景与古人典故,展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对际遇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描绘牛渚夜泊时的碧海青天、万里无云之景,以及结尾想象的明朝挂帆、枫叶纷纷飘落之景,借空阔渺远之景与萧瑟秋景,自然融入诗人悠然神远与寂寞凄清的情怀。用典:引用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的典故,以古衬今,将诗人渴望知音赏识却不得的境遇与古人对比,深化怀才不遇的主题。以景结情:末联以“枫叶落纷纷”的秋景收尾,借枫叶飘落、秋意萧瑟的景象,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落寞,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句,诗人以直白之笔,径直点明“牛渚夜泊”。次句着眼于牛渚的夜景,从大处勾勒,呈现出一幅碧海青天、澄澈万里无云的壮阔画面。在这夜色笼罩下,那寥廓而空明的天宇,与苍茫浩渺的西江相互交融,愈发凸显出境界的空阔辽远。诗人身处其间,悠然神远的心境自然而然地融入这景致之中。诗的三、四句巧妙地由牛渚“望月”转向“怀古”。谢尚于牛渚乘月泛舟,偶遇袁宏月下高声吟诵,这般充满诗意的典故,与诗人当下所处之地(牛渚西江)、所观之景(青天朗月)恰相契合,这无疑是诗人从“望月”转而“怀古”的关键缘由。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空阔渺远的境界极易引发人们对古今之事的联想。在人们的思维里,空间的无边无际与时间的永恒流转,往往能够相互引发、相互转化。就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茫辽阔的大地,油然而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深沉感慨,便是典型例证。而那从古至今高悬天际的明月,更是常常充当起由今追溯往昔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足以说明此点。故而,“望”与“忆”之间虽跨度极大,读来却毫无突兀之感,极为自然顺畅。“望”字之中,实则蕴含着诗人由当下联想到往昔的丰富思绪,以及那些未曾明言的内心活动。“空忆”的“空”字,既体现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又隐隐暗示这份追忆难以得到回应,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末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笔锋一转,宕开去描绘想象中明朝挂帆启程离去的场景。在飒飒的秋风里,一片孤帆高高扬起,客船即将驶离江渚。此时,枫叶纷纷扬扬地飘落,好似在默默送别这孤独离去的行舟。那秋色秋声,进一步渲染出因难遇知音而滋生的寂寞、凄清之情,让整首诗的情感愈发深沉浓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诗意清新明朗,并无太多深邃复杂的内涵,却独具一种引人遐思、令人神往的韵味。而这种独特神韵的营造,与诗中具体的文字运用及特定的表现手法紧密相连。从写作手法来看,诗中的写景简约而有致,不刻意于细致刻画,犹如写意画般,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悠远的画面;写情则含蓄委婉,情感深藏于字里行间,并不直白道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用语自然清新,简洁而富有概括力,摒弃了雕琢之痕,尽显质朴之美。同时,诗人巧妙运用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让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使诗歌余韵悠长,耐人品味。李白的五律,向来不以精雕细琢、深沉凝重取胜,而以自然明快、清新秀丽为主要风格特征。此篇恰似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迹。这种自然流畅的风格,本身就营造出一种潇洒自在、超凡脱俗的意趣,与抒情主人公那飘逸不凡的性格相得益彰。可以说,诗歌所蕴含的浓郁情韵,与这种独特的风格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者。

宋严羽《沧浪诗话》

# 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拌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明末清初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 此诗以古行律,不拘对偶,盖情胜于词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先写“无片云”为月明地,正写夜泊兼客怀。望月月愈明,人愈不寐,为怀古地,谢将军“牛渚”事还本题,只一句,却用二句自叹不遇,正写“怀”字。结落叶纷纷,止写秋景,有馀味。三句一解,六句两解,五律中奇格,与“卢橘为秦树”、少陵《送裴二虬尉永嘉》同法。诗格了然,而人以为怪,不可解。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白天才超迈,绝去町畦,其论诗以兴寄为主,而不屑于排偶、声调,当其意合,真能化尽笔墨之迹,迥出尘埃之外。司空图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云:“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论者以此诗及孟浩然《望庐山》一篇当之,盖有以窥其妙矣。羽又云:“味在酸咸之外。”吟此数过,知其善于名状矣。吴昌祺曰:《长信》犹用对起、此篇全散,如海鹤凌空、不必鸾凤之苞彩。田雯曰: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不粘不脱,历落情深。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陈婉俊补注:以谪仙之笔作律,如豢神龙于池沼中。虽勺水无波,而屈伸盘拿,出没变化,自不可遏。须从空灵一气处求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通首单行,一气旋折,有神无迹。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举头千古,独往独来,此为佳作,一清如水,无迹可寻。

清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盛唐人古律有两种:其一纯乎律调而通体不对者,如太白“牛渚西江月”、孟浩然“挂席东南望”是也。其一为变律调而通体有对有不对者,如崔国辅“松雨时复滴”、岑参“昨日山有信”是也。虽古诗仍归律体。故以古诗为律,惟太白能之,岑、王其辅车也;以占文为诗,唯昌黎能之,少陵其少路也。

清陈仅《竹林答问》

# 吴曰:挺起清健。王孟无此笔(“余亦”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严云:一结凄然。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

下一篇:唐·张祜《题金陵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