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zhàng
zhì
hǎi
yuàn
zhī
lǎo
qīn
gòng
chù
sūn
hái
xiāng
bǎo
shāng
xián
zhāo
zūn
zhōng
jiǔ
zào
huǎn
dài
jìn
huān
wǎn
mián
cháng
zǎo
shú
ruò
dāng
shì
shì
bīng
tàn
mǎn
huái
怀
bào
bǎi
nián
guī
qiū
lǒng
yòng
kōng
míng
dào

译文

大丈夫有志在四方,我愿不知老之将至。和睦亲戚相共处,子孙相互爱护,相互依靠。面前饮酒、奏乐终日列,杯中美酒从不干。无拘无束尽情娱乐欢,常常早睡晚起床。哪像当今世上人,满怀名利若冰炭。身亡同样归坟墓,用此空名导向前!

逐句剖析

"丈夫志四海":大丈夫有志在四方,

# 志四海:志在四方,谓志向远大。

"我愿不知老":我愿不知老之将至。

# 不知老:不知老之将至。语本《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亲戚共一处":和睦亲戚相共处,

"子孙还相保":子孙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 相保: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觞弦肆朝日":面前饮酒、奏乐终日列,

# 朝日:当作“朝夕”,指终日。,肆:陈列,谓摆在面前。,觞弦:代指饮酒与奏乐歌唱。

"樽中酒不燥":杯中美酒从不干。

# 燥:干燥。,樽:酒杯。

"缓带尽欢娱":无拘无束尽情娱乐欢,

# 缓带:放松束带,谓无拘无束。《晋书·隐逸传》:陶渊明为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而渊明辞归,所以以缓带为愿。

"起晚眠常早":常常早睡晚起床。

"孰若当世士":哪像当今世上人,

# 士:一作时。

"冰炭满怀抱":满怀名利若冰炭。

# 冰炭:比喻贪和求名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淮南子·齐俗训》:“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义不苟得,此相为论,譬若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合?”

"百年归丘垄":身亡同样归坟墓,

# 丘垄:指坟墓。

"用此空名道":用此空名导向前!

# 道:同“导”,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四)》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陶渊明以质朴自然之笔,展现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开篇“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鲜明道出自己与世俗志向的不同,表达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描绘了与亲人相聚、饮酒作乐的日常,尽显生活的悠然自得。后段以“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与自身生活形成对比,批判追名逐利的世俗现象,表达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全诗语言平实,借日常生活场景与对比手法,生动展现诗人的理想生活与高洁志趣,旷达中蕴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诗十二首》这组诗共十二首。其中前八首因“辞气一贯”,推测创作于同一年,约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此时陶渊明54岁;而后四首大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彼时陶渊明37岁。本诗是组诗中的第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诗十二首(其四)》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诗人生活感悟与思想认知的作品。其内容主题鲜明,诗人通过描述与亲戚共处、饮酒作乐的闲居生活,表达对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热爱与满足。同时,诗中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将自身闲适与世俗追名逐利形成对比,批判了现实社会中贪利求名的现象,抒发对超脱世俗、坚守内心真实的强烈追求,展现出旷达自然又执着严肃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将“丈夫”(当世士)志在四海的进取心与诗人自己“愿不知老”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凸显出诗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追求。“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再次将自己弃官归隐后的自在生活与当世士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士人的虚妄不实。化用:“我愿不知老”用了《论语・述而》中“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语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此外,诗中“冰炭满怀抱”等句也间接用了前人对晋宋人物的评价,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力度。借景抒情:“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通过描写杯酒弦歌、美酒常满的生活场景,抒发了诗人弃官归隐后悠闲自在、享受生活的愉悦之情。“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则通过描述自己不修边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后的自由与快乐。

3. 分段赏析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此句以人生志向的对比开篇。“丈夫”即下文“当世士”,其“志四海”象征世俗对功名的追逐;诗人则以“不知老”回应《论语》“乐以忘忧”之典,暗含对生命本质的超越性追求。一个“愿”字点明诗人选择退守本真、摒弃世俗价值观的态度,与后文归隐之乐形成呼应。“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此二句具象化隐逸生活的核心价值。“共一处”呼应《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强调物理空间的聚合与精神世界的交融;“相保”在晋宋乱世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战乱频仍中,家族团聚成为难能可贵的生存状态。诗人以朴素语言揭示:弃官归隐的本质是对生命延续性的守护。“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此句通过生活细节构建精神图景。“觞弦”代指宴饮歌舞,“肆朝日”暗含全天候的纵情享乐,与官场拘束形成强烈反差。“酒不燥”化用孔融“尊中酒不空”典故,既写实生活状态,更隐喻心灵自由的充盈,酒器常满象征精神世界的丰沛不竭。此句以物质满足反衬精神超脱的深层意蕴。“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此句通过行为细节解构仕途枷锁。“缓带”呼应陶渊明解绶辞官的著名典故,象征挣脱“应束带见之”的礼法桎梏;“起晚眠早”看似慵懒,实则暗含“晨兴理荒秽”的劳作实况,形成自由与勤勉的辩证统一。诗人以反讽笔法揭露:所谓“宦游辛劳”实为违背本性的自我消耗。“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此句以隐喻批判主流价值观。“冰炭”意象源自《淮南子》,喻指名利欲望的矛盾冲突,直指晋宋士人“清谈与招权并存”的虚伪人格。诗人通过“孰若”的诘问,将归隐选择提升为道德层面的价值判断,揭示追名逐利者精神世界的荒芜本质。“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两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人终有一死,百年之后都将归于坟墓,那些追求的空名又有何用?这是诗人对世俗执着于功名利禄的一种批判,点明了虚名的虚幻本质,深化了诗人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生活追求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安闲自适、悠然自得的心境与乐趣,更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当世士”的不屑与鄙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蜡日》

下一篇:魏晋·曹植《离友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