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sā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3
dào
sàng
xiàng
qiān
zǎi
rén
rén
qíng
yǒu
jiǔ
kěn
yǐn
dàn
shì
jiān
míng
suǒ
guì
shēn
zài
shēng
shēng
néng
shū
liú
diàn
jīng
dǐng
dǐng
bǎi
nián
nèi
chí
chéng

译文

儒道衰微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逐句剖析

"道丧向千载":儒道衰微近千载,

# 向:将近。,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

"人人惜其情":人人自私吝其情。

# 惜其情:吝惜陶渊明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有酒不肯饮":有酒居然不肯饮,

"但顾世间名":只顾世俗虚浮名。

# 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所以贵我身":所以珍贵我自身,

# 所以贵我身:“所以”二句: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岂不在一生":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复能几":一生又能有多久,

# 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

"倏如流电惊":快似闪电令心惊。

# 倏如:忽然。倏:迅速,极快。

"鼎鼎百年内":忙碌一生为名利,

# 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

"持此欲何成":如此怎能有所成!

# 此:指“世间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其三)》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便流露出诗人对往昔高尚道德风尚消逝的深切叹惋,继而描绘出世人为了追逐世俗所看重的名声、地位,全然不顾眼前触手可及的欢乐与享受,深陷名利泥沼而难以自拔。紧接着,诗人着重强调了人生的珍贵恰恰在于其有限性,恰似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诗末,诗人再次着重指出,人们若一味地汲汲营营于虚名浮利,最终不过是虚度人生,空留遗憾。整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名利虚幻的深刻感慨,同时发出了对探寻生命真正价值与意义的殷切呼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酒后即兴创作,而是诗人以酒为载体,借酒抒怀,倾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在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他借醉酒之态来巧妙躲避迫害。在组诗的第二十首里,他坦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足见其用心之深沉、苦心孤诣。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创作时间,学界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目前,大致存在六种观点:一是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二是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三是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四是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五是义熙十二、十三年(416年、417年)说,六是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而此次探讨的这首诗,正是该组诗中的第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饮酒(其三)》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咏怀诗。这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表达,先描绘了世人因追求虚名而忽视生活本真的丑态,接着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最后对世人追求虚名的行为进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名利虚无的深刻感慨,以及对人们追求生命真正价值和意义的强烈呼唤。整首诗语言简洁质朴,情感真挚深沉。

2. 分段赏析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这一段,开篇便直抒胸臆。“道丧向千载”点明从古至今,道德风尚逐渐衰败,诗人对这种世风日下的状况满怀感慨,此感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人人惜其情”刻画出在道德沦丧的大环境中,人们变得虚伪、吝啬情感,彼此间不再真诚相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进一步描绘出世人的丑恶嘴脸,面对美酒佳酿,他们因顾及世间虚名而不敢开怀畅饮,将名利看得比眼前的快乐还重要。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有酒”这一享受生活的契机与“不肯饮”的虚伪行为形成强烈反差,深刻揭示出世人被名利束缚,已然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世人这种行为的批判与惋惜,批判他们因追求虚名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质,惋惜他们无法真正领略生活的美好。“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中,诗人发出诘问:“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强调人最该珍视的便是自己的身体,而生命不过短暂的一生。紧接着“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运用形象的比喻,将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闪电,生动展现出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诗人采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设问激发读者的思考,比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此段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暗示人们应珍惜这有限的生命,切莫虚度光阴。“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此句承接上文,在百年有限的生命里,若人们一味执着于虚名浮利,最终又能收获什么呢?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对世人因追求虚名而虚度人生的行为进行了有力批判。运用反问手法,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让读者更能深刻认识到追求虚名的无意义。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汲汲营营于虚名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们能够珍惜生命、追求真正有意义生活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州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操《气出唱(游君山)》

下一篇:魏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