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生称为仁":人称颜回是仁者,
# 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见本组诗第二首注。
"荣公言有道":又说荣公有道心。
# 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列子·天瑞》:“孔子问(荣启期)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优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
"屡空不获年":颜回穷困且短命,
# 不获年:不得长寿。指颜回短命早死。《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早)死。”据《孔子家语》等书记载,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长饥至于老":荣公挨饿至终身。
# 长饥至于老:指荣启期长期穷困挨饿,直到老死。
"虽留身后名":虽然留下身后名,
"一生亦枯槁":一生憔悴甚清贫。
#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人死之后无所知,
"称心固为好":称心生前当自任。
# 固:必。《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女(汝)能固纳公乎?”,称心:恰合心愿。
"客养千金躯":短暂人生虽保养,
# 千金躯:犹贵体,贵如千金的身体。,养:保养。,客:一作各,又作容。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瓤尘。”又《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又《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李善注:“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列子曰: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韩诗外传》曰: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客。”
"临化消其宝":身死荣名皆不存。
# 宝:指荣名。《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化:指死。
"裸葬何必恶":裸葬又有何不好,
# 恶:不好。,裸葬:裸体埋葬。
"人当解其表":返归自然才是真。
# 其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其:一作意。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言志诗。诗中借酒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想,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展现出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与安贫乐道的情趣。
2. 分段赏析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诗人开篇引用颜回和荣启期的典故,颜回被孔子赞为仁人,荣启期也自称有道。这两位在当时都备受推崇,以他们起笔,既引入了古代贤人的形象,又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历史人物切入,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与道德声名关系的思考。“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紧承上文,描述颜回与荣启期的人生困境,颜回一生贫困,常常食不果腹,还英年早逝;荣启期虽有道,却也长期挨饿,到老仍未摆脱饥寒。通过具体展现他们物质生活的匮乏,与前文的“仁”“道”形成鲜明反差,让读者看到贤能之人在世时的窘迫,引发对现实的反思。“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得出感慨,即便他们身后留下了贤名,可在世时的人生却如此憔悴、干枯。诗人用“虽……亦”的句式,强调名声与现实生活的落差,揭示出在那个时代,高尚的道德品行不一定能换来优渥的物质生活,对世俗价值观提出质疑。“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笔锋一转,从对古人的追思谈到生死观,人死后一无所知,所以活着的时候过得顺心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诗人基于前人境遇发出的人生感悟,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死,摒弃世俗对声名的过度追逐,倡导关注当下内心的感受。“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客”指代世人,世人精心养护自己珍贵的身体,然而到临死之时,那些曾经珍视的财富、保养的成果都化为乌有。通过对比生前对身体的呵护与临终时的消逝,深刻地揭示出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们对物质的执着在生死面前的徒劳。“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进一步深化对生死的探讨,提出裸葬又有什么可厌恶的呢?人们应当理解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诗人跳出传统丧葬观念的束缚,倡导一种超脱、达观的生死态度,认为不必拘泥于外在形式,关键在于领会生死的真谛,展现出陶渊明独特的思想境界。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州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上一篇:魏晋·曹植《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