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送余运":风雪送走了岁暮,
# 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
"无妨时已和":和暖的季节(春天)已经来临。
# 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梅柳夹门植":门前两边种着梅和柳,
# 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
"一条有佳花":一棵楸树绽放着佳花。
# 佳花:指梅花。,一条:一棵、一株。
"我唱尔言得":我唱歌你说很难得,
# 言得:称赏之意。,尔:你,指上句的佳花。,唱:指咏诗。
"酒中适何多":酒中的适情惬意向其多!
# 适:适意,惬意。
"未能明多少":说不上酒里的快乐有多少,
# 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
"章山有奇歌":石门山曾有过奇妙的歌。
# 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即景言情的节日诗。描绘了岁暮风雪,诗人借此畅想明年春夏佳景,还呈现其蜡日对酒赏梅、悠然沉醉之态,体现闲适心境。全诗以清新笔触勾勒环境、移情于物,营造出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开头“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将对时光流转、季节更替的感慨融入风雪、暖日景象之中。以风雪开篇,点明寒冬,又用“无妨”“时已和”转折,暗示冬日将尽、春日将至,借自然景象的变化,不动声色地传达出内心对新春的期盼,渲染出蒸腾向上之感,让读者从景色变换里体会到振奋人心的力量,感受到诗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乐观。烘托:“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通过描绘梅、柳傍屋夹门而生,枝繁干粗、繁花似锦、香气四溢的画面,营造出静谧恬适之境。以这优美雅致的居住环境,侧面烘托出居住其中之人超尘拔俗的精神风貌,虽未直接写人,却让人通过环境之美想见其人之高雅,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开篇点明腊日的意义,岁暮随其而至,即将被匆匆送走。虽风雪不时来袭,却无碍季节更迭,暖意在时光中缓缓流淌,彰显自然规律不可阻挡,冬去春来的希望喷薄欲出,为全诗营造振奋昂扬之气。承接“时已和”,三、四句聚焦居所周边,梅、柳扎根生长,枝干粗壮、枝叶繁茂,依傍屋舍、夹门而立,点点梅花绽露枝头,串成花带,馥郁芬芳四溢,静谧恬适之感扑面而来。诗人虽未直述居住之人如何,可从这清幽雅境,便能想见居住者超凡脱俗的风姿神韵。后四句将笔触转向居住者的日常与心境。诗人面对门前娇美繁花,手持美酒,吟诗抒怀,仿若花也通人意,与之同享快意,沉醉于酒中无尽欢愉。至于这快乐究竟几何,难以言尽,恰似唯有章山那般,重岩叠嶂、七岭交映、景致奇美,能净涤心灵、催生诗意,才是孕育奇言妙句的理想之地。诗人巧用移情于物,将钟情山水、安于隐居的怡然自得,酣畅呈现,令人感同身受。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艺术表现极具魅力,勾勒的环境清新秀雅,以岁末风雪、梅柳景致,烘染出人物超凡性格。诗人抒发情怀时移情于物,情趣四溢,让读者可触其心境。其中“章山有奇歌”一句堪称精妙,既收束全诗意绪,又宕出远神,引得读者想象挣脱眼前,向章山飞驰,于广阔时空驰骋。此笔拓宽意境边界,使诗篇幅虽短,却韵味悠长、余味袅袅,令人回味不尽。
# 风雪与时和,固不相妨。不遂毙嫒,无妨歌饮为乐。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
# “一条”句亦佳,与秋菊色另一佳致。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 其《蜡日》诗旧亦编次《述酒》之后,而文清未注。予细读之盖犹之乎《述酒》意也。爰为补释于左,俟考古者论定焉。“风雪送馀连,无妨时已和。”此愿腊为岁之终,喻典午连已告讫,而宋祚方隆,臣民已多附从,不必更滋防忌,故曰无妨也。“梅柳夹村植,一条有佳花。”梅喻君子柳比小人。夹门檀靖参错朝宁。君子不能厉冰霜之操,小人但知趋炎附时,望风而靡。“一条有佳花”,有者犹言无有乎尔。“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裕以毒酒一瓮命张祎鸩帝,祎自饮之而卒,又命兵进药而害之。下句言酒中之阴计何多耶。“我唱尔言得”谓裕倡其谋,而附奸党恶者众也。“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山海经》:雠山又东三十里有章山。《地理志》:章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按竟陵、零陵皆楚地,故假竟陵之山以寓意,犹《述酒》诗之用舜家事也。渊明为桓公曾孙,昔侃镇荆楚,屡平寇难,勋在社稷。“未能明多少”,谓若曹勿谓馀计之多,以时无英雄耳,使我祖若在,岂遂致神州陆沈乎!“有奇歌”,盖欲效采薇之意也。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三
上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