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zhāo
l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iù
yōng
zhǔ
qún
xióng
wèn
chèn
guī
lóng
fèng
zhì
wēi
dìng
láng
tiān
shǔ
zūn
yáo
diǎn
shén
gōng
xié
fēng
yún
suí
jué
yuè
gāo
wén
duō
shī
cháo
tíng
bàn
lǎo
zhí
níng
xián
wǎng
zhě
zāi
yóu
jiàng
cāng
shēng
chuǎn
wèi
zhǐ
huī
ān
shuài
dàng
hóng
zhuàng
shì
bēi
líng
yōu
rén
bài
dǐng
chén
tiě
hàn
cháng
sōng
bǎi
zhān
diàn
殿
chén
shā
míng
liáo
kāi
guó
liú
hèn
mǎn
shān

译文

从前的百姓被昏庸的君主折腾得疲惫不堪,各路豪杰起兵讨伐那独夫民贼隋炀帝。天命归于有龙凤般姿质的唐太宗,他以声威平定了险恶的关中地区。唐太宗以天子之尊,遵循唐尧传位的典范,他建立的神功与夏禹的谋略相契合。英雄豪杰们如风云般追随他的脚步,他就像日月一样在高高的大道上前行。典章制度大多效法古代,朝廷之上多半是老成的儒士。正直敢言的人怎会遭受杀戮和侮辱,选拔贤才的道路也不坎坷崎岖。过去天灾仍然降临,百姓艰难喘息尚未恢复元气。太宗指挥若定安定了天下四方,荡涤邪恶安抚天下百姓。壮士们面对唐太宗的陵墓而悲伤,隐士们前来拜谒他的去世之地。太宗的玉衣仿佛清晨会自动飘举,陵前的铁马仿佛常常汗水流淌地奔驰。我瞻仰着松柏环绕的空寂宫殿,站在尘土飞扬的昏暗道路上。那曾经辉煌的开国之日如今已寂寥无声,遗恨流淌满了整个山隅。

逐句剖析

"旧俗疲庸主":从前的百姓被昏庸的君主折腾得疲惫不堪,

"群雄问独夫":各路豪杰起兵讨伐那独夫民贼隋炀帝。

"谶归龙凤质":天命归于有龙凤般姿质的唐太宗,

"威定虎狼都":他以声威平定了险恶的关中地区。

"天属尊尧典":唐太宗以天子之尊,遵循唐尧传位的典范,

# 天属尊尧典:自注:唐高祖谥神尧,以其传位如让禅也。

"神功协禹谟":他建立的神功与夏禹的谋略相契合。

"风云随绝足":英雄豪杰们如风云般追随他的脚步,

# 绝:一作逸。

"日月继高衢":他就像日月一样在高高的大道上前行。

# 继:一作享。

"文物多师古":典章制度大多效法古代,

"朝廷半老儒":朝廷之上多半是老成的儒士。

"直词宁戮辱":正直敢言的人怎会遭受杀戮和侮辱,

"贤路不崎岖":选拔贤才的道路也不坎坷崎岖。

"往者灾犹降":过去天灾仍然降临,

"苍生喘未苏":百姓艰难喘息尚未恢复元气。

"指麾安率土":太宗指挥若定安定了天下四方,

"荡涤抚洪炉":荡涤邪恶安抚天下百姓。

"壮士悲陵邑":壮士们面对唐太宗的陵墓而悲伤,

"幽人拜鼎湖":隐士们前来拜谒他的去世之地。

"玉衣晨自举":太宗的玉衣仿佛清晨会自动飘举,

"铁马汗常趋":陵前的铁马仿佛常常汗水流淌地奔驰。

# 铁:一作石。

"松柏瞻虚殿":我瞻仰着松柏环绕的空寂宫殿,

# 虚:一作灵。

"尘沙立暝途":站在尘土飞扬的昏暗道路上。

# 暝:一作暗。

"寂寥开国日":那曾经辉煌的开国之日如今已寂寥无声,

"流恨满山隅":遗恨流淌满了整个山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次昭陵》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诗中先回顾隋末乱象,引出唐太宗崛起并平定关中奠基唐朝。接着盛赞贞观之治,将太宗与尧、禹媲美,展现当时繁荣。结尾借描绘昭陵及想象之景,缅怀太宗,借古讽今,表达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全诗沉郁顿挫,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借“独夫”指代隋炀帝,巧妙交代隋朝末年,因隋炀帝暴政致使群雄并起的时代背景;以尧的禅让、禹的治水为典,类比唐太宗遵循正统,彰显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与高尚品德。对比:诗的前半部分勾勒出唐太宗时期盛世之景,朝廷礼乐完备、广纳贤才且鼓励直谏;后半部分则描绘当下天灾频发、百姓艰难的现状,通过鲜明的今昔对比,突显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深切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借景抒情:诗人描绘昭陵前的松柏、空旷的宫殿,以及尘土弥漫的昏暗道路等萧瑟之景,营造出寂寥、肃穆的氛围,借此抒发对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的深沉感慨,同时寄托对唐太宗的无尽追思。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杜甫回溯历史,“旧俗疲庸主”描述了过往朝代中,昏庸君主长期统治致使百姓疲惫不堪的状况。“群雄问独夫”,则点明隋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起兵,讨伐暴君隋炀帝。“谶归龙凤质”一句,借神秘预言,暗示唐太宗李世民自出生便拥有非凡气质,与“龙凤质”的天命相契合。“威定虎狼都”展现出李世民凭借强大武力,成功平定以地势险要、民风彪悍著称的关中地区,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短短数句,便生动勾勒出唐太宗兴起的时代背景,凸显其不凡开端,为全诗歌颂其功绩、缅怀其伟业奠定了基调。中间十二句,着重对贞观之治展开赞美。“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诗人将唐太宗与古代圣君尧、禹相提并论,称赞他既遵循正统,传承优良传统,又建立起可与大禹治水相媲美的丰功伟绩。“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运用象征手法,以“风云”寓意紧紧追随唐太宗的英雄豪杰,“日月”象征唐太宗本人,生动描绘出人才汇聚、太宗引领国家走向昌盛的繁荣景象。“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描绘了唐太宗时期,在礼乐制度方面多借鉴古代经验,朝廷中任用大量老成持重的儒士,彰显出文化繁荣、用人恰当的良好局面。“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突出当时政治环境清明,臣子能够毫无顾忌地直言进谏,且不会遭受惩处,纳贤用能的道路畅通无阻。即便面临天灾降临,“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但唐太宗“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安抚天下百姓,如同冶炼洪炉般改造社会,充分展现出其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结尾八句,诗人将笔触聚焦于昭陵。“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描绘出守陵壮士满怀悲伤之情,以及像诗人自己这样的拜谒者心怀虔诚之意。“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以奇妙的想象之笔,赋予昭陵神秘色彩,仿佛唐太宗的英灵依旧存在。“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则实写眼前所见之景,松柏环绕着空荡荡的宫殿,诗人站在尘土飞扬、昏暗不明的道路上,营造出一种寂寥、肃穆的氛围。最后“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直抒胸臆,感慨曾经辉煌无比的开国之日,如今已归于寂静落寞,诗人心中的遗恨在山隅间弥漫开来,既深切表达出对唐太宗的怀念之情,又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当时国势衰微的忧虑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独酌成诗》

下一篇:唐·杜甫《赠别何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