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疲庸主":从前的百姓被昏庸的君主折腾得疲惫不堪,
"群雄问独夫":各路豪杰起兵讨伐那独夫民贼隋炀帝。
"谶归龙凤质":天命归于有龙凤般姿质的唐太宗,
"威定虎狼都":他以声威平定了险恶的关中地区。
"天属尊尧典":唐太宗以天子之尊,遵循唐尧传位的典范,
# 天属尊尧典:自注:唐高祖谥神尧,以其传位如让禅也。
"神功协禹谟":他建立的神功与夏禹的谋略相契合。
"风云随绝足":英雄豪杰们如风云般追随他的脚步,
# 绝:一作逸。
"日月继高衢":他就像日月一样在高高的大道上前行。
# 继:一作享。
"文物多师古":典章制度大多效法古代,
"朝廷半老儒":朝廷之上多半是老成的儒士。
"直词宁戮辱":正直敢言的人怎会遭受杀戮和侮辱,
"贤路不崎岖":选拔贤才的道路也不坎坷崎岖。
"往者灾犹降":过去天灾仍然降临,
"苍生喘未苏":百姓艰难喘息尚未恢复元气。
"指麾安率土":太宗指挥若定安定了天下四方,
"荡涤抚洪炉":荡涤邪恶安抚天下百姓。
"壮士悲陵邑":壮士们面对唐太宗的陵墓而悲伤,
"幽人拜鼎湖":隐士们前来拜谒他的去世之地。
"玉衣晨自举":太宗的玉衣仿佛清晨会自动飘举,
"铁马汗常趋":陵前的铁马仿佛常常汗水流淌地奔驰。
# 铁:一作石。
"松柏瞻虚殿":我瞻仰着松柏环绕的空寂宫殿,
# 虚:一作灵。
"尘沙立暝途":站在尘土飞扬的昏暗道路上。
# 暝:一作暗。
"寂寥开国日":那曾经辉煌的开国之日如今已寂寥无声,
"流恨满山隅":遗恨流淌满了整个山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借“独夫”指代隋炀帝,巧妙交代隋朝末年,因隋炀帝暴政致使群雄并起的时代背景;以尧的禅让、禹的治水为典,类比唐太宗遵循正统,彰显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与高尚品德。对比:诗的前半部分勾勒出唐太宗时期盛世之景,朝廷礼乐完备、广纳贤才且鼓励直谏;后半部分则描绘当下天灾频发、百姓艰难的现状,通过鲜明的今昔对比,突显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深切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借景抒情:诗人描绘昭陵前的松柏、空旷的宫殿,以及尘土弥漫的昏暗道路等萧瑟之景,营造出寂寥、肃穆的氛围,借此抒发对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的深沉感慨,同时寄托对唐太宗的无尽追思。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杜甫回溯历史,“旧俗疲庸主”描述了过往朝代中,昏庸君主长期统治致使百姓疲惫不堪的状况。“群雄问独夫”,则点明隋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起兵,讨伐暴君隋炀帝。“谶归龙凤质”一句,借神秘预言,暗示唐太宗李世民自出生便拥有非凡气质,与“龙凤质”的天命相契合。“威定虎狼都”展现出李世民凭借强大武力,成功平定以地势险要、民风彪悍著称的关中地区,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短短数句,便生动勾勒出唐太宗兴起的时代背景,凸显其不凡开端,为全诗歌颂其功绩、缅怀其伟业奠定了基调。中间十二句,着重对贞观之治展开赞美。“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诗人将唐太宗与古代圣君尧、禹相提并论,称赞他既遵循正统,传承优良传统,又建立起可与大禹治水相媲美的丰功伟绩。“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运用象征手法,以“风云”寓意紧紧追随唐太宗的英雄豪杰,“日月”象征唐太宗本人,生动描绘出人才汇聚、太宗引领国家走向昌盛的繁荣景象。“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描绘了唐太宗时期,在礼乐制度方面多借鉴古代经验,朝廷中任用大量老成持重的儒士,彰显出文化繁荣、用人恰当的良好局面。“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突出当时政治环境清明,臣子能够毫无顾忌地直言进谏,且不会遭受惩处,纳贤用能的道路畅通无阻。即便面临天灾降临,“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但唐太宗“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安抚天下百姓,如同冶炼洪炉般改造社会,充分展现出其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结尾八句,诗人将笔触聚焦于昭陵。“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描绘出守陵壮士满怀悲伤之情,以及像诗人自己这样的拜谒者心怀虔诚之意。“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以奇妙的想象之笔,赋予昭陵神秘色彩,仿佛唐太宗的英灵依旧存在。“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则实写眼前所见之景,松柏环绕着空荡荡的宫殿,诗人站在尘土飞扬、昏暗不明的道路上,营造出一种寂寥、肃穆的氛围。最后“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直抒胸臆,感慨曾经辉煌无比的开国之日,如今已归于寂静落寞,诗人心中的遗恨在山隅间弥漫开来,既深切表达出对唐太宗的怀念之情,又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当时国势衰微的忧虑与无奈。
上一篇:唐·杜甫《独酌成诗》
下一篇:唐·杜甫《赠别何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