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bié
wáng
sō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lián
mài
tán
xiào
shì
qiān
jīn
táo
zhū
suī
xiāng
yuè
běn
yǒu
xīn
nán
yáng
shí
wéi
liáng
yín
cāng
shān
róng
yǎn
jiǎn
bái
tuí
qīn
yuàn
zuǒ
míng
zhǔ
gōng
chéng
huán
jiù
lín
西
lái
suǒ
wéi
jiàn
tuō
zhī
yīn
niǎo
ài
shān
yuǎn
yóu
cāng
hǎi
shēn
yīng
guò
shàng
cài
mài
běn
xiàng
sōng
cén
xián
xiāng
fǎng
访
qiū
zhōng
yǒu
qín

译文

鲁仲连依靠谈笑出人头地,难道是为了钱帛财富。尽管范蠡在越国出仕入相,但他原本只想退隐江湖。我也只想效仿南阳诸葛亮,所以时常吟诵《梁父吟》。虽然苍山容许了我不问世事,但落下的太阳又使我感伤流逝的光阴。只求能够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待到功成名就便退隐原来的山林。到西边去是为了做什么。孤身一人的我去求助知心好友。飞鸟热爱渺远的青山,鱼儿在深邃的沧海游荡。呼唤雄鹰经过上蔡,卖掉畚箕行往嵩山。待到他日得闲来访,隐居的山林中必已备下素琴一张。

逐句剖析

"鲁连卖谈笑":鲁仲连依靠谈笑出人头地,

# 卖谈笑:指他从容不迫,谈笑退秦兵。,鲁连:即鲁仲连。

"岂是顾千金":难道是为了钱帛财富。

"陶朱虽相越":尽管范蠡在越国出仕入相,

# 陶朱:即范蠡别称。

"本有五湖心":但他原本只想退隐江湖。

# 五湖心:谓隐退江湖之志。

"余亦南阳子":我也只想效仿南阳诸葛亮,

# 南阳子:即指诸葛亮,他于南阳躬耕时,常吟诵梁父吟。

"时为梁甫吟":所以时常吟诵《梁父吟》。

"苍山容偃蹇":虽然苍山容许了我不问世事,

# 偃蹇:形容偃息而卧,不问世事的样子。,容:容许。

"白日惜颓侵":但落下的太阳又使我感伤流逝的光阴。

# 颓侵:这里指太阳下山。

"愿一佐明主":只求能够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

"功成还旧林":待到功成名就便退隐原来的山林。

# 还旧林:指隐居。

"西来何所为":到西边去是为了做什么。

"孤剑托知音":孤身一人的我去求助知心好友。

# 孤剑:李白自喻。

"鸟爱碧山远":飞鸟热爱渺远的青山,

"鱼游沧海深":鱼儿在深邃的沧海游荡。

# 沧:一作“江”。

"呼鹰过上蔡":呼唤雄鹰经过上蔡,

# 呼鹰过上蔡:指的是秦始皇丞相上蔡人李斯,年少时曾牵黄犬,臂架苍鹰,出上蔡东门行猎。

"卖畚向嵩岑":卖掉畚箕行往嵩山。

# 嵩岑:即嵩山。,卖畚:卖畚箕,用典于东晋十六国时的王猛,少时以卖畚箕梁主,有大志。

"他日闲相访":待到他日得闲来访,

"丘中有素琴":隐居的山林中必已备下素琴一张。

# 丘中有素琴:古代隐士大多喜欢弹琴。素琴,没有弦和徽的琴。此句化用左思《招隐诗》:“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留别王司马嵩》出自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之手,是一首别具特色的五言古诗。诗虽以“留别”为名,却着重展现诗人的政治思想与人生态度。李白巧用鲁连、陶朱、孔明等典故,以他们自比,同时将李斯、王猛作为参照,借此演绎乐生哲学,尽显对富贵的藐视与济世豪情。但诗中也含蓄流露其政治受挫后的伤感,以及归隐山林的意向。从写作手法看,典故的大量运用使诗意蕴丰富。整体上,全诗语意平和,却难掩洒脱气质,鲜明体现出李白自然高妙的诗风,在展现其壮志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在现实面前复杂的心路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冬季,李白求取仕途功名未遂,无奈离开长安,前往坊州(现今陕西黄陵县)游历,在此期间创作了《留别王司马嵩》一诗。当时,坊州司马王嵩对李白的到来热忱相迎,还特意将李白介绍给同样从长安前来作客的阎正字,三人一同登高畅饮、踏雪赋诗。王嵩率先赋诗一首,阎正字随即奉和,李白也顺势创作了《酬王司马阎正字对雪见赠》。在《酬王司马阎正字对雪见赠》的结尾,李白难掩内心渴望,委婉表达了期望王嵩举荐自己的想法,写道:“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王嵩看过诗作后,误以为李白只是囊中羞涩,想要多些盘缠,便依照当时惯例,加倍赠予钱财。李白见状,本欲婉拒,却因自身经济窘迫;若收下,又自觉仿若沦为“文丐”。内心一番纠结感慨后,挥笔写下了《留别王司马嵩》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留别王司马嵩》由唐代浪漫主义巨匠李白创作,是一首五言古诗。虽以“留别”命题,核心却是展现诗人的政治理念与人生取向。诗中用典、化典俯拾皆是,开篇连续三联,典故信手拈来。李白借古人之事,细腻勾勒出他们的精神特质,顺势将这些品质融入自身,以古为镜,映照出自己的抱负与心境,这种借古抒情的手法极为高妙,尽显其卓越的文学造诣。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以鲁连、陶朱、孔明自比,以李斯、王猛为范等。通过这些典故,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以及对富贵的看法等,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深厚,表意更加含蓄委婉,也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学识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借古抒怀:诗人借古人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来比喻自己,将古人的经历与自己的遭遇、志向相联系,如借鲁连等的典故,表明自己既有济世的豪情壮志,又有超脱世俗的洒脱情怀,在表达上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直抒胸臆:诗歌既有着“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这样直接抒发自己想要辅佐明主、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的语句,直截了当地展现出诗人的志向;同时也有一些内容较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政治挫折后的伤感和归隐山林的意向,如诗中对古人的选择和境遇的描述,委婉地透露出自己的心境,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细腻。对比:诗中存在着一些对比,如将鲁连等人的高尚行为和精神与李斯等可能不同的人生选择相对比,以此来突出自己所推崇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3. 分段赏析

诗中开篇便展现出一大亮点,即频繁且精妙地用典、化典。头三联,典故如连珠般呈现。李白借鲁连、陶朱、孔明等古人之事,细致入微地阐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高尚精神品质,诸如鲁连的高风亮节、陶朱的功成身退、孔明的济世之才等。更为巧妙的是,李白不着痕迹地将这些古人的精神特质延伸到自己身上,借古喻今,表明自己既有匡扶天下的豪情壮志,又有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洒脱情怀。“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这是全诗为数不多的景致描写。但李白绝非单纯写景,苍山的巍峨、白日的渐逝,都融入了他的情感。苍山的“偃蹇”,似诗人内心的高傲与不屈;白日的“颓侵”,又隐隐流露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紧接着,诗人直白道出“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展现出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与前文“愿一佐明主”相对照,此处“功成还旧林”又为这份抱负增添了一份淡泊,少了追逐功利的急切,多了纯粹的报国之心,体现出李白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西来”句至“卖畚”句的三联,李白在表明自己此次出行目的与远大志向的同时,又巧妙提及景物。他以景语穿插其中,含蓄地传递出想要归隐的念头。字里行间,既有对现实中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无奈,又有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展现出诗人内心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徘徊与挣扎。诗的最后一联,李白展望未来,再次明确表达了归隐的愿望。纵观全诗,李白的情感复杂交织。他对自身才华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然而政治前途的波折又让他伤感不已。在诗中,他演绎庄子乐生哲学,表达对富贵的不屑,可实际上内心深处满是怀才不遇的愤懑。

4. 作品点评

《留别王司马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李白复杂且鲜明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李白对自身才华满怀自信,周身散发着孤高自傲的气质;另一方面,当政治道路遭遇坎坷,其内心的伤感之情也于诗中悄然流露。李白借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富贵的轻蔑态度。然而,在对自然的描写与感悟间,又深深潜藏着他怀才不遇的落寞。整首诗行文流畅,毫无阻滞之感,极具感染力。李白巧妙地“借题发挥”,将内心积郁的愤激情绪宣泄而出。他情感热烈奔放,擅长直抒胸臆,呈现出天真质朴、毫无矫揉造作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言外之意是,可惜世上没有崔州平那样的伯乐来推荐我。

现代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葛景春

# “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这把理想和现实统一在一起的就是功成身退。

现代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理事康怀远

# 以佐蜀的孔明自比,要做帝王之师,这是何等大的抱负!

现代尚永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下一篇:唐·李白《代别情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