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止次城邑":我家住在县城边,
# 次:舍止之处。,止:止酒。,止:句末助词。一说闲止即闲居,家居无事之意。,止:已,停止的意思。,居止:居住。,居止次:家住在。
"逍遥自闲止":自任逍遥得悠闲。
# 止:句末助词。一说闲止即闲居,家居无事之意。,闲:闲静。
"坐止高荫下":高树清荫下面坐,
"步止荜门里":散步只到柴门前。
# 荜门:犹柴门。荜,同“筚”,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篱笆或其他遮拦物。
"好味止园葵":园中葵菜味道好,
# 止园葵:只有园中的葵菜。
"大懽止稚子":最喜幼儿在眼前。
# 止稚子:莫过于和幼儿在一起。,大懽:最大的欢快、乐趣。懽,同“欢”。
"平生不止酒":平生一向不戒酒,
"止酒情无喜":戒酒我心不喜欢。
"暮止不安寝":晚上不饮睡不安,
"晨止不能起":早晨不饮起床难。
"日日欲止之":天天打算把酒戒,
"营卫止不理":又恐经脉不循环。
# 不理:不调理,不调顺。,止:止酒。,营卫:气血经脉与御病机能。中国古代医学认为营和卫是维持、调节人体机能的两大要素。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
"徒知止不乐":只知戒酒心不乐,
"未知止利己":不知戒酒身健全。
"始觉止为善":开始感觉戒酒好,
"今朝真止矣":真正戒酒在今天。
"从此一止去":从此一直戒下去,
"将止扶桑涘":一直戒到成神仙。
# 扶桑涘:指神仙所居之处。扶桑,古人认为是日出之处。涘,水边。,将止:将到。
"清颜止宿容":戒得仙颜换旧容,
# 清颜止宿容:谓停到清癯的仙颜代替旧日的容貌。宿容,平素的模样。
"奚止千万祀":岂止戒它千万年!
# 祀:年。,奚止:何止。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止酒》是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歌通过每句嵌“止”字的文字游戏与夸张诙谐的自我剖白,以民歌回环体式书写戒酒之痛与恋酒之切,表达了陶渊明在世俗规训与精神自由间的矛盾挣扎。既戏谑展现“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的生理煎熬,又以“将止扶桑涘”的荒诞幻想解构戒酒承诺,最终在“今朝真止矣”的反复宣言中,揭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坚守——所谓“止酒”实为对精神桎梏的隐喻性反抗。
2. 分段赏析
首六句:闲居之乐的双关叙事此段以“止”为“栖居”之义,构建田园生活的空间坐标。通过“高荫”“荜门”等意象,勾勒出了城郊隐士的特点,而非市井喧嚣,亦非深山绝境,恰是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精神栖所。“止”字既指身体栖息于树荫、柴门之间,又暗含对世俗功名的主动疏离。如“好味止园葵”中,“止”既表味觉满足的边界,亦隐喻知足常乐的生命哲学。次六句:此处“止”转为“戒断”之义,形成语义断裂与情感张力。生理与心理的对抗:“暮止不安寝”以失眠写酒瘾之苦,“晨止不能起”以倦怠写戒断反应,将酒依赖转化为具象化的身体叙事。反讽式自嘲:“营卫止不理”(身体机能失调)看似医学论述,实为对“戒酒有益健康”劝诫的戏谑解构,诗人以夸张手法暴露理性规训的荒诞性。过渡四句:此段“止”字在戒断与栖居间滑动,完成自我说服的伪逻辑。“徒知/未知”“始觉/真止”形成因果链,看似理性推导,实为对戒酒承诺的虚化处理。如清代吴瞻泰所言:“二十‘止’字如连环锁,看似庄重,实则自嘲”“止为善”暗合《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儒家训诫,却以“今朝真止”的反复强调,消解了道德规训的严肃性,体现魏晋玄学“以谑破道”的思辨风格。末四句:此处“止”字升华为超现实的永生符号,完成从现实到幻境的跳脱。“扶桑涘”与“千万祀”的仙境想象,实为对戒酒誓言的彻底戏谑——既然现世戒酒无法实现,便以荒诞幻想消解承诺。
# 《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筚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尝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之用意,非独止酒,而于此四者,皆欲止之。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筚门之里,则朝市声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瞰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在彼者难求,而在此者易为也。渊明固穷守道,安于园丘,畴肯以此而易彼手?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故作创体,不足法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一句一“止”字,创调。
清吴瞻泰《陶诗汇注》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十)》
下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